第182章 张飞(一)

张飞:从史卷烟尘到文学星芒,跨越千年的形象嬗变

一、莽夫人设的历史渊源与艺术留白

在漫长的历史叙事长河里,张飞的莽夫形象如同被岁月刻下的烙印,难以磨灭。这一人设的形成,很大程度上源于其外貌的“传说式”描绘。

从《三国志平话》到《三国演义》,张飞始终被塑造成皮肤黝黑、豹头环眼的壮汉模样,“疾恶如仇”更是他的核心标签之一。作为三国故事中最常被提及的主角之一,张飞与关羽面临着相似的困境——早期史料的极度匮乏。

《三国志》中,关于张飞的记载,其个人传记字数不足千字。这般吝啬的笔墨,既为艺术创作留下了广袤无垠的空间,也让后世学者对其历史本貌的探寻,如同在迷雾中跋涉,只能挖空心思地从只言片语里进行历史考证。

二、文人版张飞的横空出世与文化土壤

(一)明代:形象反转的开端

从明代起,张飞的历史形象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大反转。他不再是“豹头环眼、燕颔虎须”的黑脸壮汉,摇身一变成了文质彬彬的美男子。

在明代文人的笔下,张飞宛如一位全能的文艺大家,不仅能诗善画,还出身书香门第,诸多画作流传于世,成了精通书画的儒将。

这一儒雅形象并非源自市井小说的臆想,而是有着不少明代大儒记载作为支撑。比如,《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的作者杨慎,这位享有“明代三才子之首”美誉的学者,在其着作《丹铅总录》中记载:“涪陵有张飞刁斗铭。

其文字甚工,飞所书也。”生活年代更早的元朝画家吴镇,也曾写诗称赞关羽和张飞,诗中言“关侯讽左氏,车骑(张飞)更工书”。晚明文人卓尔昌编纂的《画髓元诠》里称“张飞喜画美人,善草书”。

到了清代,《历代画徵录》更是直接说“张飞,涿州人,善画美人”。

(二)文人形象的真伪辨析

然而,这些所谓的张飞书画,大多如关公祖墓碑那般,只见文字记载,却无实物可考。像最出名的《真多山游记》,就被《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点名证伪,指出是“后人拟仿伪撰之作”。

还有冯翀霄《古今刀剑录》里记载的“张飞,初拜新亭侯,自命匠炼赤朱山铁为一刀,铭曰新亭侯蜀大将也”,也存在明显硬伤。要知道,刘备一直以“汉”自居,作为季汉大将的张飞,怎会用魏国的“新亭侯,将军印记”?

深入探究便会发现,张飞的儒将人设,实则是从明朝才开始被“制造”出来的。当时,前有杨慎等大儒的推崇,再加上崇文的社会风气,最终共同催生了与市井百姓印象中豹头环眼、勇猛莽撞的张飞截然不同的明代文人版张飞形象。

三、“三国第一猛将”的文学演绎与史实对照

(一)宋元平话中的超人形象

在文人形象确立之前,张飞在宋元平话、杂剧中,是如超人般的存在,堪称“三国第一猛将”。

在《三国志平话》里,张飞一出场的首战,就独自大破黄巾,他的对手还是黄巾军中最核心的地公将军张宝。张宝本想生擒张飞,结果反中张飞计谋,死伤无数,最后是刘备率军来援,才阵斩张宝、夺取兖州,只有张表(张梁)负伤逃走。

与之剧情基本一致的杂剧《杏林庄》中,张飞最后甚至生擒了黄巾最高头目张梁和其师张角,动摇大汉帝国根基的黄巾之乱,竟被他一人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