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骨骼工程院的主任站在最高层的战术设计台前,手中捏着刚刚下达的加密纸质命令,语气平稳却带着一丝兴奋:“看起来……我们很多人小时候的梦想要实现了。”

与会的核心成员们围在长桌两侧,投影幕上显示的是新的技术指标。

核心动力必须抛弃传统高功率电池,改用小型化聚变堆。主武器口径提升至105毫米电磁炮与转管机枪。集成量子通讯与战术链路,同时要求装甲板材料升级,能承受高温能量冲击。外骨骼接口必须与空降兵的“猎隼”系列作战服共享作战与计算链路,确保体系内兼容。

“上面是打算……真造高达啊?”

来自樱花岛的年轻技术员抬头看了一眼投影,半开玩笑地感慨。孩童时期动漫中的巨大人形兵器,如今正一点点从幻想走向现实。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机械部门负责人随即将最新的关节驱动器原型推上投影。

仿生化钢制关节采用柔性复合衬层强化设计,瞬时承载能力超过 15吨,在维持稳定性的同时,大幅提升了机甲在复杂地形中的机动性。

控制部门的负责人则明显更激动一些,他的声音在会议室内带着难以抑制的热度:“我们必须让机甲和驾驶员的神经同步,成为一个整体,这很有挑战,但是我们有信心。”

会议室内瞬间响起一片议论声,工程师们低声交换想法,气氛在热度中急剧升温。

“咳咳。”主任清了清嗓子,抬手压下了现场的噪声,语气平稳却透着坚决:“上面给我们的最后一句话是——”

他顿了顿,环视一圈每一双紧绷的眼睛,缓缓吐出四个字:

“放手去做。”

空气安静了短暂的一秒,随后会议室内的压抑情绪如被点燃。有人低声咒骂了一句,有人忍不住握紧拳头,还有人直接兴奋到拍响桌面。

“万岁!”

年轻的工程师高声喊出这句话,声音在高高的会议室穹顶上回荡,随即被越来越多的人附和。

人工神经接口实验台被迅速启用,十几台调试用神经链路设备连夜启动,新型的人工神经调用申请被立刻发送到生物工程院。

为了突破传统操控延迟,工程团队决定全面升级无畏装甲的人机神经反馈接口,让驾驶员的反应时间降低到不足40毫秒,几乎与本能同步。

聚变堆的安装是最紧张的环节——这些实验室里面的花朵很快就要经受战场的考验。

合金制的反应堆舱体被固定在无畏机甲的背部核心位点,外壳由同位素纤维复合装甲覆盖,以抵御高温与辐射。

工程师们小心地将超导磁约束环逐一固定到位,每个连接点都需要经过三重校准,以确保磁场在高速变化下不会失稳。

液冷系统和氦循环泵同步接入,控制台上温度传感器的曲线实时跳动。随着第一阶段通电完成,控制屏上闪过一行绿色状态:“主磁约束场稳定”。机甲的动力系统第一次进入低功率自检,轻微的低频嗡鸣充斥整个舱室。

紧接着是量子链路核心的对接。技师们小心将微型量子通信模块嵌入机甲头部的神经接口仓内,通过光纤耦合器与作战计算阵列直接连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