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处敌方阵地排列在低洼处,沙袋、混凝土掩体和几座废旧装甲构成了防御带。
侦察无人机把目标图像和热成像流送回指挥屏,画面在控制台上被标注出等级和优先级。
“既可以无人操控,也可以有人驾驶。”
林绍辉站在观察所,手指在平板上划过目标列表。
相控阵雷达开始工作,阵列发出低频扫描,快速过滤背景杂波,识别出移动目标、炮兵阵地和无人机机群。
雷达把处理后的目标信息通过战术总线下发给连内所有节点。
外骨骼士兵的头盔显示器同时接受到敌方位置和武器作用角度的指示,准确信息直接投影在瞄具上。
“无畏”首先启动的是侦察与压制程序。
相控阵锁定敌方外圈的火力点,微型导弹开舱就位,制导系统读取风场、温度和地形数据,自动计算弹道修正。
随着观察室内下达发射许可,重型等离子炮瞄准了一处障碍物后方的掩体。
发射过程被分为几个阶段:先由雷达和光电传感器复核目标,确认无我方人员误入射区。
其次外部能量管理系统向主炮分配脉冲电流,微型聚变反应堆调节输出以保证瞬时功率。
最后是制导命令下达,等离子炮释放高能束。
步骤虽然不少,但是从命令下达到发射,也仅仅只过去了几秒。
等离子束在命中瞬间撕开目标掩体,穿透深达多层混凝土与钢板,后续的热能和冲击破坏了掩体内部的阵地与火控设备。
与此同时,机体侧舱的微型导弹发射出数枚弹体,采用分布式弹道,绕过敌方残余掩体,命中后排火力集中处。巡飞弹也开始巡航,利用预设航路对敌方后勤与指挥点进行精确打击。
敌方并非毫无反制。他们发射出零散火箭与自杀无人机,目标是摧毁“无畏”或扰乱光电侦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