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溪也加入筛选的队伍,她还带了一把小木耙,将筛好的黏土耙平,防止结块:“筛好的黏土要堆成小堆,盖上湿兽皮,别让它晒干了,不然和泥的时候费劲。”
青羽好奇地凑过来,学着鹿溪的样子用小木耙耙土,却不小心把黏土弄到了脸上,鹿溪笑着帮她擦掉:“慢点来,别着急,黏土要轻耙,才不会弄散。”青羽吐了吐舌头,更小心地挥动木耙,看着细滑的黏土在耙下展开,眼里满是新奇。
筛选好的黏土,还要和稻草混合——稻草能增强砖瓦的韧性,防止烧制时开裂。风长老安排青壮们将晒干的稻草切碎(一寸长),然后在空地上挖了十个大泥坑,每个坑放两百斤黏土、五十斤碎稻草,再加入适量的溪水,让青壮们赤脚踩泥。
“踩匀点!稻草要和黏土融在一起,看不到单独的稻草才算好!”风长老喊着,自己也挽起裤脚,走进泥坑示范——他双脚用力踩在黏土里,来回搓动,碎稻草渐渐被黏土包裹,原本松散的黏土变得黏韧。
青壮们纷纷跳进泥坑,踩泥的“咚咚”声在溪边回荡,溅起的泥点沾了满身,却没人在意——大家都知道,这是建城的基础,踩得越匀,砖瓦越结实,以后的城就越稳固。青羽站在坑边,看着青壮们踩泥,忍不住拍手:“好像在玩泥巴!真有意思!”
和匀的草泥,要堆放在阴凉处“醒”两天——让黏土和稻草充分融合,增强黏性。鹿溪每天都会去检查草泥的状态,用手捏一把,感受黏性:“醒得差不多了,捏起来能成团,扔在地上不碎,正好能制坯。”
草泥醒好后,就进入制坯环节——这是烧砖瓦的关键,坯体的规整度直接影响砖瓦的质量。木工坊的阿木带领十名木工,提前做了砖瓦模具:砖模是长方形木框(长一尺、宽五寸、厚三寸),瓦模是弧形木槽(长一尺二、宽六寸、弧高两寸),每个模具都打磨得光滑,防止草泥粘模。
制坯的场地选在台地东侧的空地上——这里地势平坦,通风好,适合坯体晾干。五十名妇女分成两组,一组制砖坯,一组制瓦坯,青壮们则负责搬运草泥和模具。
“制砖坯要先在模子里撒层细草木灰,防止粘模!”禾站在制砖组前,手里拿着一个砖模,示范着往模子里撒草木灰,“撒均匀,每个角落都要撒到,不然坯子取不出来。”
妇女们立刻照做,先撒草木灰,再从泥坑里捧出草泥,塞进模子里,用小木夯轻轻夯实——夯的时候要均匀,不能有气泡,不然烧制时会裂。夯实后,将模具倒扣在平整的兽皮上,轻轻敲一下模具,砖坯就完整地脱落在兽皮上,方方正正,棱角分明。
阿瑶则在制瓦组指导:“瓦坯是弧形的,填泥的时候要从中间往两边填,夯实后用手把边缘修整齐,这样烧出来的瓦才能扣合在一起。”她手里拿着一块小木片,将瓦坯边缘多余的草泥刮掉,让瓦坯的弧形更规整。
鹿溪负责检查坯体质量,她拿着一块木尺,时不时测量砖坯的长宽厚:“这块砖坯薄了半寸,得补点泥;那块瓦坯弧度不对,重新修一下。”遇到不合格的坯体,她会耐心教妇女们调整,直到坯体规整为止。
青羽也想试试制坯,鹿溪给她找了个小砖模(缩小版),教她填泥、夯实:“慢慢填,别把泥弄到外面,夯的时候轻一点,不然坯子会变形。”青羽学得认真,虽然第一次做的砖坯有点歪,但第二次就做得有模有样,她兴奋地举着小砖坯:“神尊!你看我做的砖!以后建城能用吗?”
张轩走过来,摸了摸砖坯,笑着点头:“能用!青羽做的砖最结实,以后就用在城门上,好不好?”青羽立刻点头,更起劲地制坯,不一会儿就做了一小排小砖坯,摆在旁边晾干。
制好的砖坯和瓦坯,要在空地上阴干——不能暴晒(会开裂),不能淋雨(会变形),还要通风。风长老安排青壮们在场地周围搭了简易的木棚(用树枝和茅草搭建),既能遮挡阳光,又能挡雨;妇女们则每天翻动坯体,确保两面都能晾干。
晾坯的过程需要十天,鹿溪每天都会记录坯体的状态:“第一天,坯体表面微干,无裂纹;第三天,坯体半干,能搬动;第七天,坯体九成干,敲击有轻微脆响;第十天,坯体全干,敲击声清脆,可入窑烧制。”
第十天傍晚,看着空地上整齐排列的砖坯(五千块)和瓦坯(三千片),木长老忍不住感叹:“这么多砖瓦,够建一段城墙了!等烧好了,咱们的城就有希望了!”族人们也围过来看,看着方方正正的砖坯、弧形规整的瓦坯,眼里满是期待——他们知道,这些土黄色的坯体,烧好后会变成坚硬的砖瓦,撑起联盟的第一座城。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坯体晾干后,烧制环节正式启动。木长老参考之前烧石灰、烧铜的窑,在黏土矿旁建了两座“双室砖瓦窑”——每个窑分上下两层,上层是燃烧室,下层是窑室(砖窑室和瓦窑室分开),窑壁用黏土和稻草混合夯筑(厚一尺,耐高温),顶部留排烟口,侧面留添柴口,底部留出窑口(用黏土砖封堵,烧制时密封,出窑时打开)。
“砖瓦窑要比石灰窑温度高,得控制在1000℃左右,温度低了砖瓦不硬,温度高了会烧熔。”张轩站在窑前,给木长老和负责烧窑的青壮们讲解,“烧制分四个阶段:预热(200℃,烧半天,排潮气)、升温(从200℃升到1000℃,烧一天一夜,慢慢升,别太快)、保温(1000℃,烧两天两夜,让砖瓦充分烧结)、冷却(自然冷却两天,别开盖,防止砖瓦遇冷开裂)。”
木长老点头记下,安排十名青壮轮流守窑,两人一组,每组值六个时辰,负责添柴和观察窑温——观察窑温的方法是看排烟口的火焰颜色:淡红色是200℃(预热),橙红色是600℃(升温中),亮黄色是1000℃(保温),颜色不对就要调整添柴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