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5章 砺剑晋中

晋中军区指挥部内,桌上摊开山西地图及晋西北、晋中地区地图,上面密密麻麻标注着敌我态势、交通要道和大小村镇。

“总部和延安的批复已经到了,”关政委将一份电文轻轻放在地图边缘,语气里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振奋:“中央强调,在当前形势下,壮大主力,巩固并向外发展,是打破敌人封锁、争取战略主动的关键。”

萧参谋长指着地图上晋中盆地一带:“扩编是基础,目标是向这里—晋中,鬼子指挥官更换,新任的这位梅津美治郎,搞‘治安肃正’,他目前的重点在晋南、晋北、晋东,企图用‘三光’政策制造无人区,割裂我们与群众的联系,困死我们,我们偏偏要在他认为相对‘稳定’的晋西北,利用这个短暂的稳定期练出一支强军,然后打到他的腹地去,”

张百川的目光停留在同蒲铁路和汾河谷地的区域:“是啊,梅津这一手很毒辣。‘三光’政策之下群众受苦,我们的压力也倍增,但危机也是机遇,正因为鬼子把注意力集中在边缘的残酷扫荡,我们晋西北核心区反而赢得了一段相对宝贵的稳定期,这段时间必须抓住,一天也不能浪费。”

他抬起头,看向两位搭档,语气诚恳:“政委,参谋长,关于这新增四个旅的组建,我想听听你们的详细意见,架子怎么搭,干部怎么配,训练如何抓,特别是如何确保这些由地方武装升格上来的部队,尽快形成战斗力?”

关政委拿出一个笔记本:“我和参谋长,还有政治部的同志们初步议了个方案,新编旅的骨干,主要从我们现有的四个老旅中抽调。每个老旅负责帮带一个新旅。比如,358旅对口新1旅,359旅对口新2旅,教一旅对口新3旅,教二旅对口新4旅,营连级干部,三分之一从老部队抽调战斗经验丰富的,三分之一从现有的县大队、区小队优秀指挥员中提拔,另外三分之一,从我们正在办的高级军官培训班里选拔尖子学员。”

“这个办法稳妥。”张百川点头:“老带新是我军的传统,能最快速度把作风、经验传下去,政治工作必须同步跟上,确保部队拧成一股绳。”

萧参谋长接过话:“装备方面压力不小,虽然我们之前缴获颇丰,但要一下子武装起四个旅,还是有些缺口,我的想法是,新增加的四个旅第一步先保证每个团有配齐日式装备和足够弹药,作为核心主力。重武器更缺,炮兵团要优先保障老部队,新旅暂时只能配属少量迫击炮和掷弹筒。更多的,得靠在后续战斗中从鬼子手里夺,”

“穷家富路,咱们一直是这么过来的。”张百川笑了笑:“告诉各旅旅长,想要好装备,就得有本事从敌人手里拿,兵工厂那边,复装子弹和造手榴弹的产量要再提一提,至少保证基础消耗。”

接下来的几天,晋西北军区一道道命令从军区司令部发出,一批批干部带着介绍信奔赴新的岗位,宁静的吕梁山区,处处洋溢着扩编备战的热潮。

新1旅旅部,暂设在一个叫李家坳的大村里。

旅长王振,一位猛将团长,脸上带着一道拼刺刀留下的伤疤,他正对着刚任命的三位团长和主要营以上干部做动员。

“同志们,上级信任我们,把新1旅的担子交给我们,723团、724团、725团,这仨团番号听着就提气,”王振看着就爽朗:“可咱别光顾着高兴,架子搭起来了,里面得填实在货,各团立即清点人员、武器,缺额多少,训练水平如何,三天内给我报上来,从明天起,全旅进入强化训练期,上午练射击、投弹、刺杀,下午练战术配合、土工作业,晚上开班排讨论会,总结学习,谁要是掉了链子,别怪我老王不讲情面,”

下面一位刚提拔的724团团长挠挠头:“旅长,咱们不少战士是从区小队上来的,打过游击,但大兵团作战的经验几乎为零,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