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士的雪山还浸在终年不散的静谧里,林凯望着窗外覆雪的山脊,指尖却不再像前之前那样发紧。那场闹乌龙的“夜曲”过去快一个月了,脚踝处的刺痛感像被风雪慢慢磨平,更奇的是心里那层裹了许久的滞涩——像突然被捅破的窗户纸,一下通透了。
他攥着康复球站在训练垫上,教练刚喊开始,体内忽然有个无形的节拍器轻轻敲了一下。以往做单腿平衡训练总要盯着墙面找重心,今天脚掌刚贴住垫子,就知道膝盖该弯多少度、髋部要怎么旋,连手臂摆动的幅度都跟着那个“节拍”走。
枯燥的靠墙静蹲,肌肉酸胀感还没冒头,就被精准的发力节奏压了下去——不是硬扛,是顺着身体的律动借劲。
后来去泳池做水下康复,他才真懂了【内在节拍】到底有多玄。刚下水时水流裹着腿发沉,他试着放慢动作,忽然摸到个微妙的频率:脚掌蹬水时稍抬一点,膝盖打弯的瞬间刚好错开水流阻力,连呼吸都能和划水的节奏对上。
原本累得人冒冷汗的水下行走,竟慢慢变成了一种惯性——每一步都踩在水流和身体的共鸣点上,连教练都凑过来盯着他的动作,说从没见过有人能把康复训练做得这么“顺”。
变化不止在康复里。那天早餐时拿叉子叉水果,手腕转得比以前稳,连叉起蓝莓的力度都刚好;晚上翻康复手册,指尖翻页的速度竟和眼睛扫字的节奏同步。
最让他惊喜的是和【完美节奏】的融合——以前控场是盯着对手的动作找破绽,现在不用看,光凭场上的脚步声、球撞击地板的频率,就能摸透队友和对手的移动节奏。就像下棋时不用算棋谱,光凭落子的声音就知道对方下一步要走哪。
主治医生来复查时,拿着X光片反复看,最后拍着他的膝盖叹:“原本说要八到十个月才能碰球,你这才两个月,韧带恢复程度比术后半年的还强。”说着又让他做了套敏捷测试,林凯踩着标记点折返,脚步快得带风,却稳得没晃一下。
医生盯着数据板摇头:“医学上解释不通,你这简直是……自己把恢复节奏调对了。”
约翰是一周后来的。刚进训练馆就愣在门口——林凯正在练运球,背后运球接转身,动作比受伤前轻了不少,却快得让人眼晕。
以前他做这个动作总要用肩顶一下找重心,现在不用,就像球粘在手上,转身的瞬间刚好把防守的角度封死。约翰走过去时,林凯刚投进个急停跳投,动作流畅得像复制粘贴,连球碰框的声音都脆得不一样。
“林,你……”约翰指着他的腿,话都说不利索,“你这动作,比受伤前还飘。不是飘,是……稳,又快又稳。到底怎么回事?”
林凯擦了把汗,捡起地上的球颠着,球撞击地面的声音很匀。“没什么,”他笑了笑,指尖转着球,“以前总想着快点恢复,反而急得慌。后来停下来了,才慢慢摸透自己的节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