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转机与新途

杨师傅一听,立马摇头:“妹子,我帮你不是图这个!你看你俩怀着孕还这么拼,我要是要你分红,那成啥了?快别这么说。”

这时楚瑶(李红梅)也走了过来,帮着劝:“杨师傅,您就收下吧。您不光帮俺们垫租金,还帮着解决混混的事,这份情俺俩记一辈子。这一成分红不多,就是俺俩的谢礼,您要是不收,以后俺们都不好意思再麻烦您了。”

杨师傅看着两人诚恳的样子,又瞅了瞅她们微隆的小腹,叹了口气:“你们这俩丫头,真是拗不过……行吧,我收下,但就这一次,以后可别再提加钱的事了。”林薇和楚瑶对视一眼,都松了口气,连忙道谢。

有了固定档口,宋家总算有了稳当的盼头。宋卫东想过来帮忙,却被林薇不动声色地拦了:“你还是在家帮爹照看娘吧,这边有大嫂和四弟就行。”她心里清楚,钱的事再也不能让宋卫东沾手,免得再出岔子。

几天后,楚瑶见婆婆病情稳了些,家里气氛实在压抑,便想着进城买些菜,给大家改善伙食。她揣着几块钱去了县里的国营菜市场,一进门就皱了眉——摊位后的售货员凑在一起聊天,蔬菜蔫头耷脑的,沾着泥点。

她走到西红柿摊前,问:“同志,这西红柿怎么卖?”那售货员眼皮都没抬:“牌子上写着呢,自己看。”楚瑶心里憋闷,出了菜市场,没直接回去,反而往旁边的居民楼区走。夕阳下,不少下班的人拎着空菜篮往家走,有的还跟邻居抱怨:“今天菜市场的白菜都蔫了,没敢买”“西红柿也不新鲜,还贵”。楚瑶看着他们的背影,心里亮堂起来:这些居民楼离菜市场有两里地,下班回来再赶去菜市场,好菜早被挑完了。要是咱们把菜拉到楼底下,早上赶上班前卖一波,晚上赶下班后再卖一波,既方便他们,咱们的菜也能卖得更快。她掏出随身带的小本子,记下班车经过居民楼的时间,心里盘算:回去跟林薇说,不光家属院,这些居民楼底下也能设点,让建国和卫国分着送,早上赶上班高峰,晚上赶下班高峰,肯定能扩大生意。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回到家,楚瑶拉着林薇就说:“林薇,咱们村的菜多水灵啊!城里的菜又贵又不新鲜,我今天去转了居民楼,下班的人都抱怨买菜不方便,咱们不光拉去家属院,居民楼底下也能卖,分早晚两拨,肯定能成!”

林薇眼睛一亮,拍着大腿说:“楚瑶,这主意好!本钱不多,咱们家人多,有的是力气!”

两人连夜商量了计划:档口交给大嫂李红梅和宋卫民盯着,林薇负责联系村里菜源、给村民结算菜钱,早上跟宋建国、宋卫国进城,宋建国蹬板车(家里凑钱买了辆旧的),宋卫国吆喝称重;楚瑶在家记账、照看婆婆,晚上帮着林薇给村民算钱。

第二天一早,林薇和楚瑶就去村里转。张婶家的黄瓜结得满架都是,一听她们要包圆,笑着说:“四分一斤,你们拉走!省得我挑去镇上卖。”李叔家的茄子堆了半院,也按三分五一斤卖了;赵奶奶的小白菜水灵,三分一斤就成交。

每天收完菜,傍晚宋家院里就热闹起来。林薇和楚瑶坐在小板凳上,面前摆着账本和零钱。张婶第一个过来:“秀兰妹子、红梅妹子,今天的黄瓜称完了吧?”林薇笑着递过账本:“张婶,您家今天摘了25斤黄瓜,四分一斤,总共一块钱,您点点。”张婶接过钱,捏了捏:“没错没错,比我自己挑去镇上卖还多赚一毛呢!”接着是李叔,楚瑶给他算:“李叔,40斤茄子,三分五一斤,一共一块四,您收好。”李叔乐呵呵地接钱:“你们俩办事,我放心!明天我再多摘点!”林薇还特意备了小布袋,给没零钱的村民找零,楚瑶则把每家的斤两和钱数记在账本上,一笔笔清清楚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