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四弟的春天

月光下,两人并肩走在回宿舍的路上,周晓芸突然说:卫民哥,你和我认识的那些人都不一样。他们只会说漂亮话,你是真心实意地对人好。

这些点点滴滴的温暖,让两个年轻人的心越靠越近。然而,当沈春兰发现女儿的异常时,立即表示了强烈的反对。

晓芸,你最近老是往小吃摊跑,是不是和那个卖饼的小子好上了?沈春兰严厉地质问女儿。

周晓芸试图解释:妈,卫民哥人很好的,他...

好什么好!沈春兰打断她,一个卖饼的农村小子,能有什么出息?我告诉你,趁早断了吧!

沈春兰的反对理由十分充分:

第一,门不当户不对。你爸是科级干部,咱们家是城里人,他一个农村卖饼的,配不上你!

第二,前途问题。卖饼能卖一辈子吗?将来有什么发展?难道你要跟着他受苦?

第三,生活习惯差异。农村人和咱们生活习惯不同,你受得了吗?

第四,家庭负担。听说他家里兄弟多,负担重,你嫁过去就是受罪!

第五,回城问题。知青迟早要回城的,难道你要为了他留在农村?

为了阻止这段感情,沈春兰甚至每天接送女儿上下班,不让她有机会去见宋卫民。

但沈春兰也是个明事理的人。她悄悄来砖厂小吃摊观察了几次,发现宋家人做生意确实实在,从不短斤少两,对待顾客也很热情。她还注意到宋卫民空闲时总是在看书学习,不像一般的小商贩。

有一次,一个老工人买完饼不小心把钱包落在摊位上,宋卫民发现后追出去老远还给人家。这一幕正好被沈春兰看到,她对宋卫民的印象稍微改观了一些。

人倒是老实,可惜...沈春兰暗自叹息。

真正让事情出现转机的是周斌的介入。作为县农业局的干部,周斌经常来砖厂调研,思想比较开明。

一次偶然的机会,周斌来小吃摊买饼,正好看到宋卫民在帮一个老工人修理自行车。小伙子手法熟练,态度诚恳,给周斌留下了深刻印象。

小伙子,手艺不错啊。周斌称赞道。

宋卫民不好意思地笑笑:叔叔过奖了,就是些粗活。

周斌注意到摊位上放着几本书,拿起来一看,竟然是高中数学和物理课本:你还看这些书?

宋卫民认真地说:我想参加明年的高考。虽然现在卖饼,但不能一辈子卖饼啊。

这句话深深打动了周斌。回家后,他对妻子说:春兰,我今天见到那个叫宋卫民的小伙子了。很不错的一个年轻人,有理想有抱负,不是池中之物啊。

沈春兰不以为然:卖饼的能有什么大出息?

周斌摇摇头:不能这么看人。我看那孩子眼神清亮,做事踏实,还知道学习上进。这样的年轻人,将来肯定有出息。

他接着说:现在政策好了,农村孩子也能考大学。只要他考上大学,身份就不一样了。再说,咱们晓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