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薇看着青花瓷坛,又看了看赵金凤泛红的眼角,心里一热:“妈,当然能卖!您这咸鸭蛋,装在坛子里,贴上‘宋记’的标签,肯定好卖!”
赵金凤这一开头,像是打开了闸门。张婶第二天就扛着一坛酸菜来,主动问:“薇薇,那玻璃罐还有不?俺也想试试,给俺孙子攒学费。”赵奶奶也捎信来,说愿意用新的陶罐装辣酱,还特意把家里的旧陶罐都刷干净了。
接下来的日子,超市后院成了“包装车间”。林薇和楚瑶挑了透明的玻璃罐装酸菜,能看见里面金黄的菜叶;赵奶奶的辣酱用小巧的陶罐,刚好装半斤,方便顾客携带;老孙头的野菜干装进牛皮纸袋,楚瑶还在袋子上画了几株小小的野菜,用红墨水描了边,看着格外亲切。
最费心思的是标签。林薇找了张干净的硬纸片,用毛笔写“宋记酸菜”“宋记辣酱”,练了好几遍,才把字写得工整好看。贴标签时,她特意让李红梅帮忙,把标签贴在罐子中间,高低都要对齐,半点不含糊。
品牌名字的讨论,更是热闹。宋卫国说叫“宋家屯特产”,指着墙上贴的村名:“咱是宋家屯的,叫这名儿亲切。”李红梅说叫“农家香”,笑着说:“俺家种的菜,就带着地里的香味,这名儿实在。”
楚瑶抱着阿遥,看着大家争论,突然开口:“不如就叫‘宋记’吧。”她摸了摸阿遥的小手,“‘宋’是咱们宋家屯的宋,也是咱们一起做事的心意;‘记’是把乡亲们的好东西记下来,也让顾客记住咱们的好。简单,好记,还能让大家都有归属感。”
林薇轻声念着“宋记”,眼睛渐渐亮了:“好!就叫宋记!以后咱们的特产,都贴这个牌子!”
至于商标注册,在当时的农村还是个新鲜事。王有亮专门去了趟县城,回来时手里攥着张皱巴巴的纸条,上面记着工商局同志的话:“同志说可以登记商标,但手续麻烦,得去市里跑好几趟,还得准备材料。”
林薇挥了挥手,眼里满是干劲:“先做着!等咱们的‘宋记’特产卖开了,再去市里办注册,现在先把品质抓好!”
第一批“宋记”特产上架的那个周末,超市里挤满了人。透明玻璃罐里的酸菜泛着金黄,陶罐里的辣酱红亮诱人,牛皮纸袋里的野菜干透着清香,摆在一起格外显眼。
“这‘宋记酸菜’看着就干净,给我来一罐!”一位穿中山装的顾客拿起玻璃罐,对着光看了看,笑着说,“我在县城没见过这样的,买回去给孩子尝尝。”
“这辣酱是赵奶奶做的吧?”张婶的邻居王大娘凑过来,拿起陶罐闻了闻,“味儿真地道,比我自己做的香,给我来两罐!”
“咸鸭蛋怎么卖?”有人指着赵金凤的青花瓷坛,“这坛子看着就讲究,蛋黄流油不?”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躲在货架后面的张婶,看着自己的酸菜被一个个放进购物篮,手攥着围裙角,眼泪忍不住掉了下来——她这辈子腌了无数酸菜,从没想过能被这么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