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裕和闻言,神色愈发凝重。
他并未急着开口。
而是端起了桌上那盏尚在氤氲着热气的茶。
指节分明的手,稳稳托着青瓷茶盏。
他将那温热的茶水,送入口中,缓缓咽下。
似乎是在用这口茶汤,润一润那即将要说出口的,满是干系的话语。
也像是在腹中,将那些纷乱的线索,再仔细地梳理一遍。
良久,他放下茶盏,发出“叮”的一声轻响。
“此事,说来话长。”
“以往西凉军粮的采办,一直是户部左侍郎,丁大人一手经办。”
“丁大人此人,为官方正,与瑞和堂也算是打了十数年的交道,从未出过差池。”
“可今年,这天大的差事,却毫无征兆地落到了户部右侍郎,蔡大人的头上。”
“京城里的风声,都说这户部的一左一右两位侍郎,分属朝中不同山头。”
“此次易人,便是山头之争,有了分晓。”
周裕和的言语中,透着一股商贾独有的敏锐。
“按照往年惯例,这笔泼天大的生意,理应还是由我们瑞和堂接手。”
“毕竟论实力,论信誉,这嘉陵城中,乃至整个江南,无人能出我等之右。”
“可谁曾想,那蔡侍郎的手,竟直接点给了稻丰米行。”
“一家新晋的米行,根基尚浅,却能从我瑞和堂口中夺食,背后若无人撑腰,是万万不可能的。”
“当时漕帮的裴帮主曾传话过来,问是否要给他们一个教训。”
“只需他一句话,便能叫那稻丰米行的粮船,一粒米都离不开嘉陵府的地界。”
“可我思虑再三,终究还是拦下了。”
“军粮乃国之大事,关乎西凉边境数十万将士的生死,一旦耽搁,便是通天的大罪。”
“我等商贾,求的是财,却不能因此坏了少主的大局,更不能与朝廷公然为敌。”
小乙听到此处,眼帘微垂,轻轻颔首。
周裕和此举,深得他心。
是为谋大事者,当有的气度与远见。
周裕和见少主并无责怪之意,心中稍定,便接着往下说。
“此事,本该就此了结。”
“可怪就怪在,后面发生的事,实在太过离奇。”
“稻丰米行在嘉陵城码头,租下了一座官家粮仓,用以囤积军粮。”
“按照规矩,交接之前,户部会派人与米行一同看守,里三层外三层,水泄不通,断无出错的可能。”
“然而,就在最后一批粮食入库,户部官员前来清点查收的那一日,出事了。”
“粮仓那沉重的铁木大门,缓缓推开。”
“满仓的米香,并未扑鼻而来。”
“取而代之的,是一股干枯的草料味。”
“众人定睛一看,全都傻了眼。”
“那堆积如山的麻袋里,装的哪里是什么精米白面。”
“竟全都是喂马用的草包!”
“整整一仓,数万石的军粮,就这么在官兵与米行伙计的眼皮子底下,不翼而飞。”
周裕和说到此处,语气中仍带着一丝难以置信。
“此事一出,嘉陵城都炸开了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