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窃听者

自从小溪边那几枚杂乱的人类脚印,如同烧红的烙铁般深深烙在他的意识里后,凌云对外部世界的态度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破庙,这个曾经象征绝望的囚笼,此刻反而成了他唯一熟悉的、相对安全的堡垒。他不再轻易踏足远离庙门的区域,每一次外出取水或搜寻野菜,都变得如同侦察兵执行敌后任务般谨慎,速去速回,绝不逗留。

然而,龟缩带来的安全感是虚假的。生存的压力,像不断上涨的潮水,持续地拍打着这脆弱的壁垒。野菜日渐稀少,昆虫也非取之不竭,身体的虚弱和对盐分的渴望,如同两只无形的手,扼住他的喉咙,提醒他闭门造车只有死路一条。他必须获取信息,了解这个时代,了解周围的环境,了解……人。

而这一切的前提,是语言。

这个认知,在他脑中清晰得如同手术刀下的解剖结构。空有领先数百年的知识,却无法与这个世界最基本的构成单元——人——进行交流,那他永远是个异类,是个哑巴、聋子,是游离于社会边缘的孤魂野鬼。无法获取信息,无法交易物资,甚至在遭遇他人时,连最基本的意图都无法表达,危险系数将成倍增加。

原主留下的记忆碎片,如同被飓风撕扯过的书页,零星、模糊,且带着浓重的地方口音。除了“饿”、“痛”、“冷”等几个最基本的生存词汇,以及“师傅”、“药”等与过往身份相关的词语外,几乎一无所有。这对于需要进行复杂交流的需求来说,简直是杯水车薪。

怎么办?像启蒙孩童一样,找人一个字一个字地学?在自身如此虚弱且充满不确定性的环境下,这无异于自杀。将希望寄托于遇到一个耐心且善良的教书先生?这概率比他被雷劈中高不了多少。

他必须找到一个高效、隐蔽,且风险相对可控的方法。

最终,一个方案在他脑中成型——潜伏窃听。

这无疑是一次冒险。将自己暴露在可能有人经过的区域,本身就是风险。但相比于主动接触的不可预测性,窃听至少将主动权部分掌握在自己手中——他可以选择时机、地点,可以在被发现前悄然遁走。

他开始了准备工作。首先,是勘察“教学地点”。他需要一条相对频繁有人走动,但又不能是交通要道的小径。太偏僻无人,失去了意义;太繁华热闹,暴露风险剧增。他凭借之前远行的记忆,选择了那条连接着荒村与未知方向、时有樵夫或零星农人经过的土路。

接着,是选择潜伏点。他需要一处既能清晰听到路上对话,又能完美隐藏身形的地方。他花了半天时间,在距离小径十几步远的一处茂密灌木丛后,找到了一个理想位置。这里地势略高,视野良好,可以观察到小径一段距离的情况,且灌木丛生,荆棘遍布,常人难以靠近,也提供了绝佳的掩护。

行动日开始。选择一个清晨,天色微明,路上行人可能较少。他仔细检查了左肩的包扎,确保不会因长时间压迫而破裂。然后将柴刀别在腰后,拄着拐杖,悄无声息地离开了破庙,如同一个潜入敌后的幽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