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章 活神仙与格物理

凌云的比喻生动至极,逻辑清晰,如同拨云见日,让许多村民第一次对“瘟疫”有了一个相对清晰的、而非完全迷信的认知。

这时,李文轩的作用凸显出来。在凌云用最直白的语言讲完核心道理后,他适时地向前半步,用他那清朗而温和的嗓音,开始了 “文化转译” 和补充。

“凌先生所言,实乃至理。”李文轩先定下基调,然后引经据典, 尽管有些牵强,却符合村民对读书人的信赖,“古人云,‘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又云,‘君子以思患而豫防之’。凌先生提倡饮用活水、保持洁净、防患于未然,正是暗合了圣贤教诲中‘趋吉避凶’、‘顺应自然’的道理。这看不见的‘毒虫’,便可理解为天地间一种致病的‘秽气’、‘瘴疠’,我等以洁净之法御之,便是顺应天理,保全性命。”

他将凌云的科学观念,巧妙地包裹上了一层传统文化的外衣,使其更容易被这个深受儒家文化影响的农耕社会所接受和信服。他的补充,不仅没有削弱凌云的观点,反而使其显得更加“正统”和“有来历”。

村民的反应是复杂而有趣的。他们听得极其认真,眉头时而紧锁,时而舒展。对于“微小毒虫”的说法,他们大多将信将疑——看不见摸不着,如何确信?但出于对凌云“活神仙”身份的绝对信任,他们选择相信。这种相信,更像是一种对“仙家妙法”的接受,而非真正的理解。他们可能真的在脑海中构想出了一种极小、极毒的虫子,并将日常的卫生习惯理解为“驱虫”、“杀虫”。这种理解固然是扭曲的,是前科学的,但正确的行为习惯——喝开水、讲卫生、隔离病人——却借此机会,如同播种一般,深深地扎根于他们的意识深处。这是一种基于结果信任的行为塑造,其效果,可能比纯粹的理论说教更为持久。

宣讲持续了约莫半个时辰。当凌云和李文轩停下话语,阳光已经微微西斜。村民们渐渐从凝神聆听的状态中回过神来,开始低声议论,交换着眼神。他们议论的不再是“凌神医如何神通广大”,而是变成了:

“原来是这样!怪不得喝生水会出事!”

“以后可得把水烧得滚开!”

“得把茅坑挪远点,垃圾也不能乱倒了……”

看着村民们散去时那若有所思、甚至有些恍然大悟的背影,凌云心中涌起一股复杂的欣慰。他知道,真正的改变,并非一蹴而就的理解,而是这些细微之处的行为修正。科学的种子,已经以一种近乎“神话”的方式,播撒了下去。或许它们永远不会长成现代医学的参天大树,但只要能结出“健康”的果实,便已足够。

他与身旁的李文轩相视一笑,彼此眼中都看到了默契与理解。阳光将他们的影子拉长,交织在一起,仿佛也预示着未来更紧密的合作。知识的传播,在这一刻,以一种独特的方式,悄然完成了它的启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