缝纫机技术改造的成功,像一块投入湖面的石子,在江德华(宁婉)的生活中漾开层层涟漪。
技能提升夜校的课程也进入了更深入的阶段。
然而,就在她以为生活将沿着技术提升的道路平稳前行时,时代的大潮再次翻涌起新的浪花。
1956年初,广播和报纸上的口号悄然发生了变化。“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呼声越来越高,鼓励文艺创作和学术讨论的新气象,也吹到了偏远的兴北工业新区。
厂工会响应号召,决定不再仅仅满足于生产竞赛和思想学习,要搞点“新花样”,丰富职工的文化生活。
一项通知贴了出来:举办“兴北工业新区首届职工手工艺及生产创新成果展览会”,鼓励广大职工拿出自己的业余创作或小改小革成果参展,类型不限,剪纸、刺绣、编织、模型、技术小发明等等均可,旨在“展现工人阶级的智慧和才华”。
通知一下,厂里顿时议论开来。
大家觉得新鲜,但也有点摸不着头脑。
手工艺?那不就是老娘们儿闲时捣鼓的东西吗?还能上展览?
高主任在车间里动员:“咱们车间可不能落后!特别是江德华,你刚搞了那个缝纫机改进,正好可以报上去!还有谁,有啥绝活,别藏着掖着!”
大家的目光都看向江德华。
江德华:倒也不用这么点名!
不过,“手工艺”……她想到了别的东西。
之前宁婉融合多个世界的绣艺和原主江德华刺绣基础,真要好好秀,那都能赶上大师级别了。
再加上她的审美和见识远超这个时代,以及对色彩、搭配和细节的把控,或许…可以找到另一个出口?
下班后,她翻出珍藏的、从老家带来的一个小布包,里面是原主留下的几样绣花样子和彩线。
又去合作社,精心挑选了几块素色的确良布头(这料子当时还算稀罕)和一批颜色鲜艳的丝线。
江德华琢磨着,要绣点有新意、又能体现工人风貌的东西。
构思良久,她决定绣一幅题为《建设者》的小幅画:
背景是厂区高耸的烟囱和厂房轮廓,前景是一个清晰的、正在操作缝纫机的女工侧影,女工神情专注,手指翻飞,阳光从窗外照进来,照亮她的发梢和机器。
画面不求写实,用略带夸张和象征意义的线条、块面来表现,色彩对比鲜明,充满力量和希望感。
接下来的几个晚上,她的小屋里灯火常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