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可以更从容地接一些缝补、绣花的私活,甚至可以在小厨房里尝试做点更精细的吃食来交换所需。
明面上经济的改善,只是时间问题。
那种炎黄子孙刻在骨子里对“家”的执念,在这个寒冷的北国夜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满足和安放。
新家安顿下来后,日子仿佛驶入了更加平稳宽阔的河道。
江德华在技术科的工作越来越得心应手,她已经能独立承担不少打样和工艺制定的任务,甚至偶尔能对刘师傅的设计提出一些有价值的修改意见,两人成了默契的搭档。
石小海在市一中适应良好,成绩稳定在中上游,每次聊天,话里话外透着对知识的渴求和新环境的兴奋。
江德华经常给他送去些生活费和学习用品,偶尔还会夹带一小包自己炒的肉酱或者烘的干粮,让他在同学间小小地“富裕”一把。
这天下班回来,江德华收到了一封来自哥哥部队的信,笔迹却不是哥哥的,更加清秀工整。
她拆开信,果然是嫂子安杰写来的。
“德华妹妹:见信好。上次你寄来的花生和通草方子非常管用,宝宝现在吃得饱睡得香,胖乎乎的,特别可爱。
德福说你工作忙,让我代笔给你回信,免得你惦记……你在厂里的事,德福都跟我说了,上了省报,还当了技术员,分了新房子,真是太好了!
嫂子真心为你高兴!你一个人带着小海在东北,能闯出这样的天地,太不容易了,比很多男同志都强!……”
信很长,安杰细细地描述了孩子的成长趣事、家里的琐碎日常,语气亲切自然,完全没有了最初想象中的隔阂和疏离。
她甚至还在信末请教了几个关于给孩子做小衣服的裁剪问题,说“听说妹妹手艺极好,冒昧请教”。
嫂子这声“妹妹”叫得自然,字里行间的赞赏和请教也显得真诚。
江德华反复读了两遍信,这原主的心愿之一是不是要完成了?
她自己一次次的包裹、一次次的工作成绩,终于真正赢得了这位文化人嫂子的认可和尊重。不是出于亲戚间的客气,是对她个人能力和奋斗结果的敬佩。
她立刻铺开信纸回信。先是关切了嫂子和孩子的身体,详细解答了裁剪的问题,甚至画了简单的示意图塞进信封里。
然后,她也分享了一些自己在东北的生活趣事和技术科工作的新鲜感,语气轻松活泼,就像真正的姐妹聊天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