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的脚步沉稳地迈向深处,庞庄村的山野间,层林尽染,秋意已浓。沙棘的丰收盛况已然落幕,加工车间里飘散着果浆蒸煮的甜香,仓库里堆满了封装好的产品,等待着发往各地。田野里,只剩下收割后整齐的秸秆茬口,昭示着一年主要农事的完结。然而,对于“本味农庄”而言,一个全新的、充满科技感与未知挑战的生产周期,正伴随着秋季的凉意,步入关键阶段——万平米智能玻璃菌菇温室,已正式投入运行超过一个月。
这座矗立在村边、在秋阳下熠熠生辉的巨型玻璃建筑,如同一个精密运行的“人造气候王国”,正悄然改变着庞庄村的产业生态和人们对于农业的认知。
一、 温室探秘:井然有序的“真菌工厂”
清晨,当时针指向六点,天际刚泛起鱼肚白,智能温室已然苏醒。巨大的环控系统发出低沉的嗡鸣,维持着内部恒定的温湿度。李静和高林、程诺如同往常一样,早早来到中央控制室。巨大的电子屏幕上,密密麻麻的数据流实时跳动显示着:A区温度16.8℃、湿度92%、CO2浓度780ppm、光照强度50 Lux……各项参数被严格控制在马勃菌生长所需的最佳区间。
换上经过消毒的工作服,穿过风淋室,进入温室核心栽培区。眼前的景象令人震撼:整齐排列的多层铝合金栽培架高达六层,如同图书馆密集的书架,却承载着生命的希望。架上整齐地码放着数以万计的圆柱形栽培包,包体表面覆盖着洁白的菌丝,如同铺了一层细细的雪花,散发出菌类特有的、略带土腥味的清香。
“静姐,夜班数据汇报。”夜班值班员小芳拿着记录本迎上来,眼下有淡淡的黑眼圈,但精神振奋,“三区东侧部分栽培包出现原基分化,比预期提前了12小时。已按预案调整了该区域的温差刺激参数。七号灌溉单元凌晨有轻微滴漏,已紧急处理并标记,待日班检修。”
“很好,反应及时。”李静仔细查看记录,点头赞许,随即对高林说,“高工,原基提前分化,说明菌丝活力比我们预想的还要好。但也要密切监控,防止分化过密影响子实体品质。程诺,把相关环境数据变化曲线调出来,我们分析一下诱导因素。”
这是温室投产以来每日的晨会缩影。运行一个月,整个系统经历了从调试磨合期到初步稳定运行期的艰难过渡。期间遇到过环控传感器偶发失灵、水肥配比微小偏差导致菌丝生长不均、甚至一次因外部电网波动引发的短暂温控失效等险情,都在团队日夜不停的守护和技术攻坚下化险为夷。如今,这套耗资巨大的智能系统,终于开始稳定地输出预期中的成果。
二、 团队成长:从新手到“菌菇管家”的蜕变
温室的成功运行,离不开核心团队的快速成长。李静是毋庸置疑的技术总负责,但她有意将日常管理和操作权限下放,培养一支能独立作战的“菌菇特种部队”。
* 高林 作为栽培主管,对温室内的小环境调控已颇有心得,能根据菌丝状态和外界天气,预判并微调环控参数,李静称他为“气候艺术家”。
* 程诺 的数据分析能力得到了极致发挥。他搭建的数据库不仅能实时报警,还能通过历史数据对比,预测病虫害发生概率、优化能耗配置,成了温室的“智慧大脑”。
* 小芳 和 小林 作为生产班组的正副班长,进步神速。她们带领着几名新招聘的年轻员工,严格按照SOP操作,从栽培包上架、刺孔增氧、喷淋加湿、到病虫害巡查、数据记录,一丝不苟。她们甚至能通过菌丝的颜色、密度、气味,初步判断其健康状况,从“小白”成长为合格的“菌菇保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