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6章 团队的成长

这就是他的团队。不是靠高薪简单堆砌起来的雇佣军,而是一群真正相信技术能改变世界、并愿意为之燃烧青春的同行者。

等他们说完,林长青才缓缓开口:“问题我大致明白了。传统的确定式路由在高度并行、动态负载的架构下,确实容易产生拥塞。你们试过自适应路由算法吗?或者,参考生物神经网络的脉冲触发和随机游走机制,设计一种动态感知数据流热度、智能选择路径的方案?”

他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提出了几个新的思考方向。他的话语如同钥匙,瞬间打开了团队成员被固有思维束缚的枷锁。

“自适应路由?动态感知?”张毅扶了扶眼镜,眼神猛地亮了起来,手指已经在键盘上飞快地敲击,开始勾勒新的模型,“对!对啊!我们一直陷在优化传统结构的死胡同里了!如果让数据包自己能‘看路’,避开拥堵……”

“可是这样硬件开销会不会太大?”另一个成员提出质疑。

“可以用近似算法,或者利用我们架构里那些闲置的计算单元……”立刻有人反驳并提出了优化思路。

新一轮更加激烈、也更加深入的讨论开始了。林长青没有置身事外,他参与其中,时而倾听,时而点拨一句,引导着讨论的方向,却从不强行下达命令。他更像一个经验丰富的向导,在队员们探索迷宫时,适时地指出墙上那些不起眼的、可能通往出口的缝隙。

在这种思想的激烈碰撞中,解决方案的雏形渐渐清晰。团队成员们看向林长青的目光,除了最初的信任,更多了一层发自内心的信服。他总能站在一个更高的维度,一针见血地指出问题的本质,并提出颠覆性的思路。

这种信服,不是来自于他的年龄或职位,而是纯粹源于对其技术洞察力和知识深度的认可。

下午,林长青召集了一个简短的全体会议。他没有长篇大论,只是简要肯定了大家这段时间的努力,并分享了在家乡工厂看到技术落地、产生价值时的感受。

“我们在这里写的每一行代码,设计的每一个晶体管,最终的目的,不是为了躺在论文里,或者放在实验室的展示柜里。”林长青的声音不高,却清晰地传到每个人耳中,“它们的归宿,是像我在工厂看到的那条生产线一样,变成真实的力量,去提升效率,去打破垄断,去实实在在地推动这个世界往前走一小步。”

小主,

他看着台下那一张张年轻而充满朝气的面孔,“我们正在做的芯片,很难,前路遍布荆棘。可能会失败很多次,可能会被人嘲笑异想天开。但我想告诉大家的是,我们走的这条路,是有意义的,是值得为之拼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