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义:“论‘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出自《论语·子罕》) 此题需深入阐述智、仁、勇三达德的内涵与关系,要求理解深刻,非泛泛而谈可及。
? 策问:“问:假若某郡连年大旱,蝗灾继之,饥民流徙,盗贼蜂起。当此之时,为守土者,应如何赈灾安民,恢复生产,弭平祸乱?” 此题场景严峻,涉及赈济、安民、剿抚、恢复等多个层面,极其复杂,对考生的见识、逻辑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求极高!
? 诗赋:“以‘咏炭’为题,作五言律诗一首,限‘寒’韵。” 此题物象平凡,却寓意深远,要求托物言志,于平凡中见精神,格调不俗。
一位资深的府学教授犹豫再三,还是起身拱手,谨慎地开口道:“学台大人明鉴。经义题深究义理,诗赋题别具匠心,皆可见大人用心深苦。只是……这策问题,模拟灾荒乱局,情形险恶,对策需统筹全局,非老成干练之吏恐难周全。院试考生,多为年轻学子,虽读圣贤书,却少涉实务,以此为题,是否……过于艰深了些?恐多数考生难以应对,有失公允啊。”
此言一出,另有几位考官也微微点头,表示附和。
胡平闻言,面色不变,目光却更加锐利,他看向那位教授,沉声道:“李教授此言差矣!科举取士,非为选拔只会寻章摘句、吟风弄月之书生,乃为朝廷遴选能安邦定国之才!若遇灾荒变乱,难道只因他们‘年轻’、‘未涉实务’,便可袖手旁观,或束手无策吗?《大学》有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读书人若只知独善其身,而无兼济天下之志与能,读这圣贤书何用?”
他语气加重,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力量:“题目虽难,正可检验其是否真能学以致用,是否胸怀天下!若答卷中能有一二见识卓绝、条理清晰者,便是国家未来之栋梁!若皆是空泛之论、敷衍之词,淘汰亦不足惜!本官要的是有真才实学、能担重任的秀才,不是只会做漂亮文章的绣花枕头!若只求表面好看,何不直接选美?”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这一番话,掷地有声,说得几位提出异议的考官面红耳赤,哑口无言。周文正见状,连忙打圆场道:“学台大人高瞻远瞩,所言极是!为国选材,自当从严从实。此策问题虽难,却正可激励学子关注民生时艰,砥砺实学。下官以为,试题甚妥。”
见知府表态,其他考官也只好纷纷附和:“学台大人思虑周全,下官(学生)并无异议。”
胡平见无人再反对,便拍板道:“既如此,试题便如此定下。即刻安排刻印,严密保管,不得泄露分毫!”
(视角切换:考生之中)
就在胡平与考官们确定试题的同时,关于这位学政大人的各种传闻和担忧,也在考生群体中迅速发酵。
悦来居客栈的大堂内,几位来自其他州府的童生正聚在一起,面带忧色地交谈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