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4章 公堂激辩生死判 同窗义气共担

他步步紧逼,丝毫不给陈彦陈述动机和当时危急情况的机会。

张廷玉的眉头皱得更紧。余文远的态度异常强硬,完全堵死了以“事急从权”为由为陈彦开脱的可能。律法面前,动机往往苍白无力。他心中暗叹,此案恐怕……

就在张廷玉准备依照程序,询问周勃等人证,内心却已倾向于依法严惩之时——

堂外, 突然传来一阵急促而响亮的击鼓声!咚!咚!咚!鼓声密集,带着一股不容忽视的决绝之意!

“何人击鼓鸣冤?!”张廷玉被打断思绪,沉声问道。

一名衙役匆匆跑入禀报:“启禀大人,堂外有百余名士子,为首者自称是清河县赵修远,言有万民请愿书呈上,为陈彦陈情!”

小主,

张廷玉与余文远对视一眼,都看到了对方眼中的惊讶。余文远脸色一沉:“大人,此乃公堂重地,审理谋逆重犯,岂容闲杂人等喧哗干扰?……”

张廷玉略一沉吟,却摆了摆手:“既是本届举子带头,又有百余名士子请愿,非同小可。传他们上堂!”

“传赵修远等士子上堂——!”

声音传出,片刻之后,只见以赵修远为首,刘畅、柳云卿、周文博、李茂才等熟悉的面孔紧随其后,足足百余名身着儒衫、头戴方巾的年轻士子,神情肃穆,鱼贯而入,将本就不算宽敞的公堂挤得满满当当。他们齐齐向张廷玉躬身行礼:“学生等,拜见太守大人!”

这些士子,大多是在观潮日亲历了那场惊魂,或被陈彦等人从倭寇手中救出的举人,其中不乏白鹿书院、岳麓书院的精英。他们的出现,让整个公堂的气氛陡然一变。

张廷玉看着眼前这群气度不凡的年轻学子,缓声道:“赵修远,你等击鼓所为何事?又有什么请愿书要呈?”

赵修远上前一步,从怀中取出一卷厚厚的绢帛,双手高举过头顶,声音洪亮而带着急切:“回禀大人!学生赵修远,携两浙路今科中试举人共一百三十七人,联名上书,为陈彦陈情!陈彦抢夺兵符之事,确有苦衷,其心可鉴,其功莫大!望大人明察!”

衙役将请愿书呈上张廷玉案头。张廷玉展开一看,只见上面密密麻麻签满了名字,并按了手印,言辞恳切,详细陈述了当日发现倭寇细作、联名求见镇守使被拒、无奈夺符调兵的前因后果,以及陈彦在后续战斗中的英勇表现和巨大功绩。

原来, 那日赵修远、刘畅等人在镇守府二堂被石头打晕醒来后,发现陈彦和石头已然离去,只留下字条说明缘由,并恳请他们不要涉险。众人立刻明白,陈彦这是不愿连累他们,独自去承担那滔天的罪责。感动、愧疚、愤怒、担忧,种种情绪交织在一起。

赵修远作为陈彦的同乡师兄,性子虽急,却最重情义,他当即就红了眼眶,捶胸顿足,恨自己没能拦住师弟。他立刻与沉稳多智的刘畅商议,决定绝不能任由师弟独自承担一切。他们这些被救者,这些事件的亲历者,必须站出来说话!赵修远利用其豪爽仗义的性格,迅速联络了所有能找到的、了解事情经过或受过陈彦恩惠的同年举子,尤其是那些同样来自大学府、有影响力的士子,如白鹿书院的柳云卿、岳麓书院的周文博等,刘畅则负责拟定请愿书文稿,陈明利害。众人激于义愤,共商救援之策。

众人一致认为,唯一能减轻陈彦罪责的希望,就在于将“夺符”这一行为的“不得已”和“巨大功绩”公之于众,形成强大的舆论压力。于是,才有了这份凝聚了一百三十七名新科举人心血的联名请愿书!

赵修远继续陈词,声音因激动而有些颤抖,却异常坚定:“大人!当日若非我师弟陈彦当机立断,行此非常之事,此刻的临安城,恐怕早已是血流成河,倭寇肆虐!观潮山上诸位大人、士绅,包括学生等百余人,恐已遭毒手!陈彦之举,虽触犯律法,然其心为国为民,其行挽狂澜于既倒,拯救百万生灵于水火!功莫大焉!若以此重罪论处,岂不令天下忠义之士寒心?!望大人法外施仁,念其年少有为,功勋卓着,网开一面,从轻发落!”

“望大人法外施仁,从轻发落!” 身后百余名士子齐声附和,声音洪亮,震动了整个公堂。

张廷玉手抚请愿书,看着堂下这群情绪激动、有理有据的年轻士子,心中更加为难。这些都是国家未来的栋梁,他们的联名请愿,分量极重。若置之不理,恐惹清议非议。

余文远见状,脸色铁青,猛地一拍椅子扶手,厉声道:“赵修远!你等好大的胆子!竟敢在公堂之上,为谋逆重犯张目!私自调兵,乃动摇国本之重罪!岂是因由可恕,功绩可抵?尔等联名上书,干扰司法,莫非是想与他同罪不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