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带着大家走向那片曾被寒脉冰虫侵袭的土地,如今那里已成为最好的教学样本,既有健康的共生草田,也有残留寒脉能量的待修复区。
在试验田,老周给学员们演示如何用暖灵草转化寒脉能量。
他抓起一把混有冰虫残骸的灵壤,放在掌心搓揉,红色的寒化暖能量在他掌心跳动:
“记住,寒脉能量不是敌人,是没被唤醒的暖能量。你们要做的不是消灭它,而是轻轻推它一把,让它转过身来。”
他将灵壤撒在待修复区,能量落地的瞬间,土壤就冒出了细小的红光。
学员们分组开始实践,小星在各组间穿梭指导。
当看到一个女学员因转化失败而急得掉眼泪时,她蹲在女学员身边,轻轻擦掉她的泪水:
“我第一次转化时,把能量全弄反了,寒脉能量反而变多了。”
她指着自己笔记本上画的失败案例,
“你看,这是我的‘错误笔记’,重要的不是不犯错,是从错误里找到方法。”
女学员看着笔记本上歪歪扭扭的失败示意图,忍不住笑了起来。
在小星的指导下,她调整呼吸,将暖灵草的能量想象成温柔的水流,而不是锋利的刀剑,果然成功转化了第一缕寒脉能量。
当红色的光粒融入土壤时,女学员的眼睛亮得像星星:
“我做到了!它真的转过身来了!”
我站在田埂上看着这一幕,心中涌起一阵感慨。
教学的过程也是重新学习的过程,小星在指导学员的同时,自己也在成长,那些曾让她手足无措的困难,如今都成了最珍贵的教学案例。
这或许就是传承的魔力——经验在分享中增值,智慧在互助中生长。
中午休息时,学员们围坐在一起,分享各自灵脉节点的故事。黑风谷的少年说他们那里的灵脉草能在狂风中生长,根须特别粗壮;
雾隐泽的女学员说她们的灵脉草会发光,能在黑暗中指引方向。
小星认真地把这些特性都记在笔记本上:“这些都是宝贵的共生数据!以后我们可以培育适应不同环境的共生草品种!”
“就像人有不同的本领一样!”
一个来自石漠区的学员恍然大悟,
小主,
“有的草擅长抗风,有的擅长发光,我们要做的就是让它们在合适的地方发挥本领!”
他的话让大家都陷入了沉思,很快就有人提出要培育“抗风沙暖灵草”“耐干旱净毒草”,讨论声此起彼伏,充满了创造的热情。
下午的课程是“设计小型共生能量网”。
学员们需要根据待修复区的地形,设计暖灵草与净毒草的种植方案,让能量流动效率最大化。
起初大家都局限于模仿断脉崖的模式,直到小星提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