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南,临湘,皇宫深处。
一处被列为比“惊雷坊”更为绝密的独立院落,日夜被最忠诚的“影卫”层层把守,等闲不得靠近。院内不见亭台楼阁,唯有几间加固改造过的厚实工棚,以及一座新建的、不断冒着黑烟与蒸腾热气的小型高炉。这里,便是刘协亲自挂帅,进行着他那最为大胆、也最为艰难的“划时代”武器研发项目——代号“雷霆”。
工棚内,热气灼人,弥漫着金属、煤炭和硫磺的混合气味。刘协早已褪去了天子冠服,穿着一身与工匠无异的粗布短打,脸上、手上沾满了烟灰与油污,正与几名被严格筛选、签下死契的核心大匠,围着一个造型奇特的青铜铸件忙碌着。
这铸件粗壮、中空,壁厚惊人,外形已隐约有了后世火炮的雏形,但工艺显得极为粗糙笨重。这便是刘协根据记忆中的原理,试图打造的“红衣大炮”的雏形——或者说,是这个时代材料与工艺极限下,所能制造出的最强“管状射击武器”。
“陛下,这第三炉‘精铜’已是按您要求的配比,加入了锡和少量铅,强度和韧性测试比前两炉确有提升,但……要达到您说的,承受那等‘雷霆’之威,恐怕……”一位头发胡须都被烤得有些焦卷的老匠人,指着那刚刚冷却下来的青铜炮管胚体,面露难色。
刘协拿起一把特制的卡尺,仔细测量着炮管不同部位的厚度,眉头紧锁。他知道很难,但没想到这么难。没有现代的冶金技术,没有精确的机床加工,全靠手工铸造和打磨,想要造出能稳定承受黑火药爆燃压力的炮管,无异于痴人说梦。
前两次试射,第一次炸膛,险些伤及工匠;第二次虽然成功将一枚特制的铁球推出了炮管,但射程不足百步,且炮管出现了细微裂纹,彻底报废。
“朕知道很难。”刘协放下卡尺,声音因为连日劳累而有些沙哑,“但我们必须做。曹魏有虎豹骑,江东有楼船水师,我们若只在弓弩、战船上与他们追赶,终是落于下风。此物一旦成功,哪怕只有寥寥数门,便是攻城拔寨、震慑水师的奇兵!足以在关键时刻,扭转战局!”
他指着那粗重的炮管,眼中闪烁着现代灵魂特有的、对技术突破的执着:“强度不够,我们就加厚管壁,优化青铜配比!气密性差,我们就研究更契合的炮弹形状,改进发射药包!精度不足,我们就设计炮架,反复测试仰角!一次不行就十次,十次不行就百次!朕与你们同在!”
他挽起袖子,亲自拿起工具,与工匠们一起,开始对炮管内壁进行初步的打磨和检查。汗水顺着他的额角滑落,滴在灼热的金属上,发出“嗤”的轻响。作为穿越者,他深知原理,但将原理转化为实物,每一步都充满了未知与危险。他不能假手他人,必须亲自参与每一个关键环节,既是监督,也是学习,更是为了最大限度地利用自己超越时代的见识,去解决那些工匠们无法理解的技术难题。
“陛下,您已经三天没合眼了……”随侍的宦官小心翼翼地劝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