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8章 爪哇暴乱

“陛下,乱民暴动,围攻华商,此风断不可长!请陛下准臣即刻率海军陆战队折返巴达维亚,弹压乱党,以儆效尤!”王锦世躬身请命,语气中带着杀伐之气。

光武帝却缓缓抬手制止了他:“锦世,稍安勿躁。”

他走到海图前,目光深邃地望着爪哇岛的方向,手指轻轻敲击着桌面:“爪哇归化已二十余年,朕当年在此设置行省,推行教化,屯垦实边,就是希望长治久安。如今竟生出此等乱事……李东之后,继任者看来是只看到了钱粮赋税,却忘了最根本的人心向背,‘俸明’之策,看来弊端已显。”

他沉吟片刻,做出了一个出乎所有人意料的决定:“传旨,舰队暂缓北归,向巴达维亚方向靠拢,但不必急于入港。朕要看看,朕的爪哇布政使司,朕的警察、军队,平日里是如何训政的,事到临头,又是如何处置的!是真有章法,还是只会一味弹压,或是手足无措!”

皇帝的声音冷静得可怕:“唯有烈火,方能真金。让朕亲眼看看,这爪哇省的‘繁荣’底下,到底藏着多少脓疮,这大明的治理机器,是否真的在有效运转。”

圣意已决,无人敢违。庞大的皇家舰队于是调整航向,在不远处海面下锚停泊,如同一只沉默的巨兽,冷冷地注视着陷入混乱与恐慌的巴达维亚城。而城内的官员,尚且不知皇帝去而复返,正在考验他们的应对能力。

巴达维亚城内,硝烟四起,哭喊声、打砸声、怒吼声响成一片。骚乱最初集中在华人商业区,但很快有向全城扩散的趋势。一些地痞流氓也趁火打劫,局势濒临失控。

得到急报的爪哇省高层官员大惊失色。此刻的左布政使已非李东,而是一位名叫张文弼的官员。他闻讯后,第一时间并非调兵镇压,而是立刻召集了右布政使阿卜杜勒·拉赫曼(那位本地穆斯林贵族领袖的后继者或类似角色)、按察使、都指挥使高占魁(已升迁或其继任者)以及巴达维亚知府紧急议事。

“诸位,祸事了!”张文弼脸色苍白,“陛下刚走不久,就出此大乱,若处置不当,你我项上人头不保!高军门,是否应立即派兵弹压?”

都指挥使高占魁(或其继任者)是一员老成持重的将领,他沉吟道:“大人,城内乱民数千,情绪激动,若贸然派大军开枪弹压,恐造成大量死伤,反而坐实朝廷暴虐之名,仇恨更深,后患无穷。且陛下常训示‘慎用兵戈’,我看……”

右布政使阿卜杜勒·拉赫曼立刻接口:“高军门所言极是!暴力镇压绝非上策。此事起因乃日常细故,积怨爆发。当务之急,是隔离冲突双方,控制事态,避免蔓延,然后查明缘由,公正处置,平息民愤。我愿立刻前往骚乱区域,利用我的身份,尝试安抚我族民众。”

按察使也点头:“需立刻出动警察部队(此时或已建立近代化警察体系),持械警戒,驱散人群,逮捕为首打砸抢烧者,但非万不得已,勿伤人命。同时,请知府大人立刻安抚城内华人社群,要求他们保持克制,勿要组织私斗报复,以免仇杀循环。”

张文弼毕竟是一省主官,迅速冷静下来,采纳了众人的建议:“好!就依此策!高军门,立刻调派城内巡防营,封锁骚乱街区交通要道,将闹事区域分割包围,但暂不入内清剿。警察全体出动,由按察使司协调,以驱逐、抓捕为主。拉赫曼大人,安抚之事,重中之重,就拜托您了!沈知府,华人民团(如果有)必须约束,不得妄动!所有行动,务必迅捷,同时注意,陛下虽已北返,但耳目或许仍在,定要依法依规,拿捏分寸!”

一套组合拳迅速打出。训练有素的警察部队手持盾牌警棍(或许配发了少量步枪以备不测),组成整齐的队列,开始向骚乱中心推进,他们高声警告,用水龙驱散人群,重点抓捕那些明显在打砸抢烧的暴徒。军队则在外围拉起了警戒线,隔绝了新的围观和参与者。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右布政使阿卜杜勒·拉赫曼冒着风险,带着通译和少数随从,深入原住民聚集的街区,站在高处,用扩音喇叭(或类似工具)向人群喊话:“我的同胞们!我是阿卜杜勒·拉赫曼!大家冷静!听我一言!你们的委屈,省府已经知晓!但打砸抢烧,伤及无辜,触犯的是《大明律》,只会让事情更糟!这会毁掉我们好不容易得来的安宁!大家相信省府,一定会公正处理此事,严惩欺辱人的伙计,也会追究酒楼的过错!但现在,请大家立刻回家去!不要再被煽动!不要让怒火吞噬理智!一切由省府为大家做主!”

他的出现和喊话,起到了关键作用。许多原住民认出了他,听到“省府知晓委屈”、“公正处理”的承诺,激愤的情绪开始慢慢平复。加上警察的有效隔离和抓捕,失去了人数优势和冲动氛围,多数人开始犹豫、退缩。

与此同时,知府也成功劝说了华人商会领袖,暂时忍耐,相信官府,不要组织私力报复。

经过大半天紧张而有序的处置,到日落时分,城内的骚乱基本被控制住,主要街道恢复了秩序,只剩下零星的火点和废墟述说着白日的疯狂。警察逮捕了上百名趁乱闹事的首要分子,其中也包括引发事端的阿尔贾·桑波。双方均有人员受伤,但幸运的是,并未出现大规模死亡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