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昊是文官之首,他的意见,得到大部分文官的支持。而西夏皇朝是以武立国,大元帅为首的武官一派,实力并不比吴昊差多少。
两派意见相持不下,勤政殿内,整整一个通宵的争辩,最终也没有一个结果。
就在大元帅准备实施武力扶持李仁孝时候,大宋帝国的册封使来到兴庆城。
以往任何一个天皇驾崩,必定是国内定下继位之人,向帝国申报,帝国才会派使者前来册封。而这次的西夏天皇继位之事,大宋帝国竟然未卜先知,事情透着诡异。
没有大臣细想其中关节,反正两派争持不下,干脆统一意见:帝国册封由谁继位大统,另一派不得反对。
吴昊心知事情不妙,但他无力回天。如果他要反对,势必失去绝大多数的大臣支持。争吵了整整一夜,大家被吵得头昏脑胀,既然有了很好的解决办法,不如听之任之,反正由谁继位大统,与大臣并没有多大关系。
帝国册封不是一件简单的事,需要西夏皇朝禀告李元昊驾崩、以及李元昊死前将皇位传给哪位后代。
册封之事,不可能几天之内完成,需要西夏皇朝禀告大帝,大帝才能正大派人过来。
国不可一日无主,帝国册封之前,皇朝由谁主政,才是眼下的当务之急。
吴昊与大元帅两派又是一番唇枪舌剑,谁也不肯相让,从夜晚炒到天明,又从早晨炒到晚上,始终没有结论。
皇太子与李仁孝没有参与大臣的争议,也没有在养心殿陪伴死去的李元昊,而是与李元昊的其他后代聚集在一块,等候着大臣争议的结果。
李仁孝本来没有登上大宝之位的念头,李元昊意外地遭遇皇太子的刺杀,弥留之际,大元帅把持着皇宫,给了李仁孝希望。
大元帅并不知晓枕流商会在李元昊与皇太子父子相残事情中扮演的角色,纯粹是因为大元帅与皇太子不属于同一阵营,李元昊突然死亡让大元帅抓住了机会,在李元昊众多后代中选择与军方亲近的李仁孝。
如果不是吴昊反应迅速,在李元昊死亡的当口强势闯进皇宫,大元帅已经将李仁孝推上了皇帝宝座。
大臣在勤政殿炒成一锅粥,李元昊的后代同样是互不相让,形成以皇太子与李仁孝为中心的两个阵线,在长春殿争吵不休。
就在两派争执不下的时候,勤政殿悄无声息地凭空出现一个气息沉稳的中年人。
“你是何人,竟敢擅闯勤政殿。”吴昊看到来人十分陌生,当即大怒:“来人,给我轰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