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12章

扶明录 浪得虚名 1794 字 4天前

夜有些深了,常宇率数十骑下了山消失在夜色里

李慕仙一瘸一拐的走到一处墙角往山下张望,虽然他跟从大太监有了些年头,但有时还是忍不住觉得这个人太过陌生,比如实在想不明白他为什么这么拼,这么大冷天的在火炉边窝着不舒服么,他为什么那么喜欢冒险,刀箭不长眼啊,君子不立危墙之下,你却偏偏要上刀山火海

是为功是为名

如今你已是大权在握,权倾朝野你还想要啥

咋滴还想再挣个太子太保太傅啥的虚名

嘿你还别说,这一趟回京说不定还真的就把这些名头挣到手了,想到这里李慕仙突然羡慕的不得了,忍不住舔了舔干裂的嘴唇,虽是虚名,但是荣誉至极呀,要是自个……嗯太子太保啥的先别想,弄个少保少傅在加上个国师……妈耶,想想就激动了呢。

千里之外的紫禁城里也有一个人激动难眠

大明朝的皇帝

边关战事不绝,局势一日三变,牵动朝堂百官的心当然还有他这个帝王的心,一天天提心吊胆生怕传来啥不好的消息

而除了边关战事之外每天还有数不清的政务要处理,各地奏折雪片般的飞来,今儿那个闹匪,那儿饥荒……

反正从来都没啥好消息,都是伸手要钱要粮食

可是朝廷哪有那么多钱和粮食,现在勒紧了裤腰带东拼西凑的全紧着关外用,因为那边正在节骨眼,粮饷物资有一环跟不上都会影响这个大局。

就这件事朝廷不敢怠慢,皇帝不敢怠慢,百官不敢怠慢,虽说有很多官员内心都是反对这个时候开战的,可既然已经开了战便没了回头箭,只得尽力配合。

饷银不足就发动各自人脉到处借

反正内阁和东厂大太监作保不会食言,这节骨眼真给朝廷借到了,日后也算有功呢。

粮草不足,也是借,只不过粮草比银子难借多了,毕竟这年头这寒冬没有银子有粮食能活命,只有银子没粮食可是活不下去的。

好在法子总比困难多,不借就硬借,不借就讹诈

朝廷暗中向大户软硬兼施,大太监更是直接去问李闯“借”

同时间八达通皇商去南方调粮,水师郑芝龙的外贸生意中采购的粮食也陆续从海路运来……

皇帝操心的事永远比大臣多,除了操心国事还有家务事,可偏偏他的家务事有时候就是国事,比如太子大婚。

朱慈烺的婚事两年前就该开始了,但那会儿正好赶上李闯东征,眼瞅着都要亡国了这事就暂时搁置,后来每次有想法的时候不是被常宇暗中给搅黄就是发生战事拖延,直今年正式选秀,然后准备年底大婚让国民同庆这大喜事

可是关外又干起来了

这事就又要搁置了

崇祯有些哭笑不得,内阁大佬们也是无语苦笑。

不过崇祯对儿子大婚延期的事还能理解,最让他头疼不已的是常宇的风评一下再下

为什么会头疼呢,因为常宇是他的心腹某种意义上是他的平替,代表的是他这个至高无上的皇帝,常宇的风评差也等同他的风评差

朝野上下都在骂大太监穷兵奢武不顾百姓的死活

却早忘了他多年四处征战是为了什么

力挽狂澜,让大明没有坍塌

南征北战四处平乱就是为了让百姓安居乐业

可现在老百姓不这么想,本就多年饥荒战乱导致民不聊生,没得吃没得穿都不一定能熬过这个冬天了,你却又发动战事以至于物价飞涨老百姓买不起粮食,买不到粮食,甚至连京城里的粥棚都少了许多。

舆论也因此转变了风向

当然不排除后边有心人的推波助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