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要开始了,准备收集数据。”
年轻研究员们各就各位,回到自己的岗位上,满怀期待的等着实验开始。
实验是在月球进行。
考虑到载人航天能力并不是很强,对。航天员的身体素质还有很高的要求。
因此,大部分科研人员只能留在蓝星的地面研究中心,分析来自三十八万公里外的实验数据。
只有经过严格航天训练、通过层层筛选的科学家和工程师,才有资格常驻月面基地。
他们的任务很明确。
严格按照既定流程操作实验设备,确保每一个参数都精确无误,采集并回传所有观测数据。
至于数据的深层分析、理论模型的构建和修正,那是地面研究团队的工作。
分工明确,职责清晰。
这次实验是姜启带队设计的,也是自月面粒子对撞机建成以来,第一次对诡异进行实验。
为了这个实验能进行,他的老师可谓是舌战群儒,在一次又一次的评审会上与反对者激烈辩论,甚至还拉上了邪眼作为后盾。
毕竟……
他们的计划是要把一件诡异物品运送到月球,然后将其放置在人类耗费巨资、历时数年才建成的粒子对撞机核心区域附近。
并且根据模拟推演,这次实验有相当大的概率会对价值连城的精密设备造成不可逆的损伤。
在这种情况下,有大量专家和决策者表示反对,实在是再正常不过了。
没有人希望看到人类在月球上最重要的科研设施之一,因为一次实验而报废。
那是粒子对撞机!不是什么一次性用品!
姜启也很无奈。
他原本设计的第一阶段实验都是纯粹的粒子对撞实验,不涉及任何诡异物品。
加速质子或重离子,让它们在接近光速的状态下碰撞,观察碰撞瞬间产生的各种粒子和能量分布。
这些都是标准的高能物理实验流程。
结果呢?
这些实验确实推进了物理学标准模型的完善,发现了几个新的共振,修正了某些粒子的衰变参数,在纯物理学领域算得上是重要成果。
可以说够整个学界发十几年论文了。
但对于诡异科学研究来说,这些发现几乎毫无帮助。
它们没能揭示诡异现象背后的任何本质规律。
这次实验用到的诡异物品被称为“锈蚀核心”。
它看起来是一块不起眼的、布满红褐色铁锈的金属疙瘩,其原始形态和材质已不可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