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五团、新六团和新七团,这三支劲旅分别被派遣至沁县、辽县以及临汾。
沁县,宛如晋南大地的一颗明珠,地处交通要道,是物资转运与人员往来的关键枢纽。
新五团在此驻扎,犹如在这片土地上埋下了一颗坚固的楔子,严密监视着晋绥军的一举一动,随时准备应对可能的突发状况。
他们不仅要防范晋绥军的直接攻击,还要防备太原的小鬼子,做好民众的抗日动员工作,让沁县成为一座坚不可摧的抗日堡垒。
辽县,地势险要,山峦起伏,是晋南的天然屏障。新六团肩负重任,在此安营扎寨。他们凭借辽县的地理优势,构筑起坚固的防御工事,犹如一道钢铁长城,阻挡着任何企图侵犯晋南根据地的敌人。
同时,新六团还积极开展游击战术训练,与当地的民兵组织紧密合作,形成了多层次的防御体系,让敌人难以逾越雷池一步。
临汾,作为晋南的重要城市,政治、经济地位举足轻重。新七团的驻扎,为临汾的安全提供了坚实保障。
他们一方面加强城市的防御设施建设,修筑碉堡、挖掘战壕,另一方面积极组织民众进行防空演练,提高民众的防空意识和应对能力。在新七团的努力下,临汾成为了晋南根据地的稳定大后方。
与此同时,863旅也留下了独立二团、独立六团以及独立九团,分别驻守长治、侯马以及潞城。
长治,素有“上党从来天下脊”的美誉,战略位置极其重要。独立二团在此驻守,不仅要守护长治的安全,还要密切关注周边地区的局势变化,与友邻部队保持紧密联系,形成相互呼应的防御态势。
侯马,作为重要的交通枢纽和物资集散地,是晋南地区的经济命脉之一。独立六团驻扎于此,承担着保护物资运输、维护地方治安的重要任务。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他们在侯马周边设置了多个警戒哨,加强巡逻力度,确保日军和晋绥军无法对侯马的物资设施进行破坏。
潞城,连接着长治与其他地区,是军事战略要地。独立九团在此严阵以待,他们熟悉潞城的每一寸土地,制定了详细的防御计划。
无论是从地形利用到兵力部署,还是从应急响应到协同作战,都做到了细致入微,为晋南根据地的安全增添了一道坚实的防线。
然而,抵御太原方向日军的大规模进攻,主要还是依靠来自辽县、沁县以及平遥的129师。辽县和沁县的129师部队,凭借着对当地地形的熟悉和长期的战斗经验,在山区建立了一系列隐蔽而坚固的防御工事。
他们利用山峦沟壑的掩护,设置了多层次的火力点,形成了一张严密的火力网。一旦日军进犯,必将陷入这张火力网的重重打击之中。
平遥的129师部队同样不容忽视。平遥古城城墙高大厚实,129师以此为依托,加强了城防建设。他们在城墙上设置了了望哨和防御工事,同时在城外挖掘了壕沟,布置了障碍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