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1章 重建太原兵工厂2

日军的侦察机常在太原上空盘旋,却始终找不到兵工厂的踪迹。这背后,是根据地百姓筑起的“隐形防线”——山脚下的村民会给兵工厂放哨,发现飞机就敲锣;运输队的马车都伪装成运粮队,车夫嘴里哼着当地小调,车底下却藏着枪管毛坯。

有次日军的特战队摸进山谷,被放哨的放羊娃发现。娃子赶着羊群往山上跑,羊群踩动的石头滚下山,成了最好的警报。

等日军特战队赶到山洞前,只看到空无一人的车间和墙上用石灰写的字:“小鬼子,想要枪?做梦!”

陈振华还在兵工厂周围布置了“假目标”——在山对面搭起伪装的厂房,故意让日军侦察机拍到。结果日军的轰炸机炸了三次,都炸的是空架子,兵工厂里的机器照转不误。

“隐蔽不是怕,是为了更好地生产。”陈振华在防空洞里对工人们说,“等咱们的炮管造够1000根,炮弹攒够10万发,就主动去找小鬼子算账!”

工人们的回答震耳欲聋:“好!让他们尝尝咱们造的炮弹!”

当第一批自制的晋十七式75毫米山炮下线时,陈振华特意让人拉到炮旅的训练场试射。炮弹呼啸着命中靶标,炸起的烟尘里,朱睿笑着对陈振华说:“这下咱们的炮旅,咱们八路军,才算真正有了自己制造的‘铁拳头’。”

陈振华望着太行山深处,那里的山洞里,炼钢炉还在熊熊燃烧,冲压机的轰鸣声日夜不息。

他知道,这些钢铁的碰撞声,是比枪炮更有力的宣言——八路军不仅能在战场上打败敌人,更能在废墟上建起属于自己的工业长城。

而那些在山洞里挥汗如雨的工匠们,那些在运输线上奔波的战士们,那些为兵工厂放哨的百姓们,他们共同铸就的,不仅是武器弹药,更是一个民族在危难中不屈的脊梁。

太原城西的废弃仓库区,月光透过破损的屋顶,在地上投下斑驳的光影。陈振华推开沉重的铁门时,铁锈摩擦的“嘎吱”声在寂静的夜里传出很远。

甘作林和王芳林提着马灯跟在后面,灯光摇曳中,两人的影子被拉得很长,带着几分忐忑——他们接到命令,连夜赶来“接收一批重要物资”,却不知道这位刚刚结束太原战斗的师长,能拿出什么“重要”的东西。

仓库深处突然传来金属碰撞的轻响。陈振华转身,从怀中摸出一把钥匙,插入墙角一个不起眼的锁孔。随着“咔哒”一声轻响,整面墙的伪装木板缓缓移开,露出的景象让甘作林手里的马灯“哐当”掉在地上,灯油泼了一地,火苗在油迹上蔓延,映亮了两人震惊的脸。

眼前不是预想中的破旧器械,而是一座小型军火库。枪管毛坯码成三米高的墙,每根都带着车床切削的冷光。

炮管钢坯堆成半人高的小山,泛着淬火后的青蓝色;角落里的木箱敞开着,露出里面整齐码放的黄铜弹壳,阳光(注:此处修正为“马灯光”)下闪着温润的金属光泽。

空气里弥漫着机油、防锈剂和金属的混合气味,浓烈却让人安心——那是实打实的战争底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