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1章 初见识原始蒸汽机 科技树亮起又一枝

各地修建学校的费用,也不过二百万两,盐厂每年的利润达到五百余万两,足够花费了。”

程风笑了:“那就好!咱们的盐也就卖了个辽东,朝鲜倭国和安南几地,等找准机会打进两京十三省去,盐厂的利润就足以养活五十万以上的学生了。”

“咱们现在的总人口有多少?耕地有多少?”

“目前统计,我们的总人口已经达到一百万,如果包含岛屿上那些原住民,我们的总人口应该有二百三十万人以上。

耕地总面积已经达到400万亩,不包括那些原住民的耕地。移民人均四亩地,这已经是我们能耕种的极限了。”

“唉”程风叹了口气:“这没有机器帮忙,种地就是难,空有这么宽的土地,却因为没人手,种不出来粮食,伤心啦。”

看着马晓云:“咱们现在库存的金银有多少?”

王晓云打开笔记本:“到目前为止,我们存有黄金一百六十三万两,白银七千四百九十万两。各种古玩玉器估价大约两千万两左右。

官库现有粮食总库存八百万石,各村自有粮食大约四百万石,另外我们每年还从安南,占城等地收购粮食大概二百万石。就算咱们现在一颗粮食都不种,也够咱们消耗三年。”

程风点点头:“粮食库存勉强够支撑一下,我们不能掉以轻心,毕竟我们现在还要支持曹金虎的袄儿都司府发展,前期也需要大量的粮食支撑。

还有大明各省区的流民会逐年增多。我们也要做好移民人口突然暴增的准备。

做好这些防备的前提下,通知各村各寨扩大猪和鸡鸭的养殖数量,要想让粮食的消耗减少,这肉食必须跟上,现在的生猪存栏量依然是太少,还需要加大规模。

我们库存的金银总量已经接近一亿两,如果按大明全部人口二万万人算,人均才有五钱银子。

这个数量还是太少,想开一家覆盖全国的钱庄,还是难以保底。

哥哥姐姐们啊,咱们得努力呀,实在不行咱们就去一趟欧罗巴,把第四个腓力那个守财奴给抢了,全世界就他的钱多。”

宋应星脸马上就黑了,轻轻的想了一下桌子:“公子,咱们再说工作,咋就扯到抢人去了?那第四个腓力是谁?这么遭你记恨?”

程风嘿嘿一笑:“不好意思,想钱想疯了,这思想都跑岔道了。那第四个腓力是西班牙的国王啊,那家伙老有钱了,咱们大明皇宫的金砖,只是叫了个金砖的名,它并不是真的金子做的。

可那西班牙国王第四个腓力的宫殿,那金砖可真是金子做的,地上铺的金砖,墙上贴的金膜。到处都镶嵌着红蓝宝石钻石玛瑙,想想我就流口水,找个机会定要把那宫殿都扛回咱家来。”

宋应星脸更黑了:“程小公子,你是大明的巡察使,你不是土匪头子,怎么总是惦记别人家里的钱?”

程风嘿嘿一笑,比了一个手势,用陕西的口音说道:“别人家的,就是我家的,我家的还是我家的,按照老祖宗始皇帝的说法,那就是:饿的,饿的,都是饿的。”

看看在座的这些老头和成年女人们,个个都瞪着驴眼,一脸的不敢置信,程风讪讪一笑:“行了,行了,开个玩笑,言归正传,咱们继续。孙师傅,那纸张的研究怎么样了?”

孙光跃从包里拿出一张纸递给程风:“小的就知道,公子肯定要问这纸的事,我们经过多次的实验,用棉和麻做出了这种纸。不知道能不能达到公子的要求。”

程风接过纸,拿在手里扇了扇,有那纸币特有的咔咔声,如果经过多层挤压,不知道能不能压出来后世钱币的效果。

程风把纸对折后,撕成两半,撕开的感觉也和普通的纸有些不一样。

把一半的纸张卷了个圈,顺手就插进了自己的水杯里。另外一半拿在手里开始反复的对折,揉搓。

大家不知道他要干什么,都默不作声的看着他在那里欺负一张纸。

只有孙光跃小心翼翼的说道:“这纸我们按照公子的要求反复测试过,泡在水里三天拿出来晒干纸张不分散,但是泡十天左右会分层。

反复对折三百次不断裂,反复揉搓会有褶皱,会毛边,但不会像普通纸张那样变得柔软。”

程风点头:“那勉强可以用了,这纸的质量,你们还要加强研究,多试验,不要怕花钱,不要怕浪费材料,实验出最好的货币用纸才是最关键的。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现在你们应该腾出人手来研究研究这印刷的问题,我的要求就是印刷的工艺越复杂越好,难度越大越好。

总之就是一条,要让仿制的难度越大越好,那设计图案的人才我已经给你们找到了,过几天我给你们一张样案,你们把那样案上的图案试着用多种工艺印出来看看。”

孙光跃表示:“公子放心,小的一定会努力,不会让公子失望的。”

程风看向正在喝茶的秦娘子,秦娘子马上放下茶杯:“公子给我们安排的任务,经过一年的努力,棉衣棉裤,棉大衣系列,五万套己经完成。

所有的制服,冬夏两套全部完工。那粗布的作训服,五万套也已经完工。”

程风笑笑:“秦姑姑辛苦,我刚给你们接了一个新的订单,三万套鸳鸯战袄,明年三月前要完工。

你们现在的任务,一是抓紧时间生产,二是抓紧时间招人,把你们的制衣厂的规模再扩大两倍以上,人数不得低于三千人。

那制服的制作不能停,以后的需求量会很大,如果有必要,就把服装厂一分为二,厂房就按照工厂的建设规模去建。

你和白姑姑各管一个厂,这样就可以扩大规模,更方便于管理。”

秦娘子和白娘子对视一眼,双双点头。

“宋部长,你那锅炉的事情怎么样了?”

宋应星笑道:“我们按照你的要求经过多次试验,现在那泄气阀已经能顶起15斤的气门盖,我们试着把那锅炉用在了机床上,有力是有力,和那电机的差不多,就是断断续续的不连贯。”

程风好奇了:“你们把锅炉用在机床上?是用什么东西让锅炉产生动力的?”

宋应星笑道:“那可太简单了,就是用一个类似风箱一样的管子,让热气反复从它的风门前后进出,再用一个连接杆把它和机床的飞轮连接起来,就可以让那机床动起来,就是断断续续的不连续。”

程风砰的一下,从椅子上站了起来:“宋部长,你是说你发明了活塞式蒸汽机?”

宋应星摇摇头:“什么我发明的蒸汽机啊,我说的那东西原本就有,原本是因为柴火太贵,不划算,平时也没什么大用,只是偶尔会用来帮助纺纱而已。不像咱们现在用的是烧石炭。”

程风觉得自己的脑子有些乱了:“你是说这蒸汽机原来就有?你在哪里见过实物?”

宋应星正色道:“那东西很早很早就有,江南稍微大一些的纺织作坊都有,只是因为柴火太贵,平时不怎么用罢了。”

“这个,我一定要去看看,这是不是我想的那样?宋部长,既然你都想到把它用到机床上,那你有没有想过,利用这个机器搞出那种可以同时纺多锭纱线的机械出来代替人工纺纱?”

宋应星笑了:“看来公子你是真没到纺纱作坊里去看过,江浙一带,稍微大一点的织布作坊,都有一种同时纺八锭纱的纺纱机,只需要一个人提供动力,一个人负责供棉就行。

只是这种纺纱机平时不怎么用,只有在纱线短缺的时候才会使用。”

“这是为什么?既然有那种可以同时纺八锭纱线的机器,为什么不用?”程风直接不理解了。

宋应星道:“公子还是不知道民生的疾苦啊,那多锭子纺纱机好是好,可是机器不能多用啊。

如果所有纺织作坊大量使用这种机器,江浙一带数十万靠纺纱谋生的女子将失去生计。

做买卖也要有底线,不能因为一台机器让这么多的人被饿死,那是会遭天谴的缺德事。

即便是作坊主在追求利益,那也是有底线的,也不敢做这有伤天和的事。”

“作坊主有底线?我怎么那么不信呢?每到灾年的时候,那些卖粮食的拼了命的涨价。让老百姓都买不起粮,那叫有底线?宋部长逗我玩的吧。”

这话说得,宋应星也不开心了:“就说你不知道民间疾苦你还不认。那些卖粮的是倒买倒卖的商人,他们不是作坊主。

买他粮食的也不是普通老百姓,那都是些做买卖的商贩。

普通百姓只有卖粮的命,哪有买粮的命?卖粮的钱最多就够上个税,哪有多余的钱买粮?

不管是灾年还是丰收年,那粮价高低跟普通老百姓都没关系,横竖他们都买不起。你不了解这些,就别乱给别人下定论。”

对哦,好像是这个理,纵观中国上下五千年,种地的哪有买粮吃的,他们除了卖粮食上税就是卖儿卖女上税,什么时候轮到他们花钱买粮了?

丰收年他们都没钱买粮,更何况灾年,好像那些粮商除了收购粮食的时候,压压价,之后就跟那些种地的没什么关系了。

粮商的粮食涨不涨价,好像跟种地的农民是没有一点关系,自己这是魔怔了。

突然间醒悟了过来。这蒸汽机和多纱锭纺纱机应该是很早就有,只是因为需要大量的柴火,运作成本太高才没有大规模使用。

中国不使用这种机器并没有影响到纺织行业的生产进度,主要原因还是中国的人力资源丰厚,完全靠人力就能解决,不需要借助机器。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欧洲为什么会爆发工业革命?主要原因还是因为欧洲三十年大混战,把人都打光了,各企业主找不到足够的人手来进行生产。

为了解决工人严重不足的情况,欧洲被迫借助机器的力量来保证生产,这才催生了对原始机器进行大改良的动机。

一看两人说着说着竟然争吵起来,袁老太爷忙站起来安慰:“风哥儿,宋部长,你俩是怎么啦?咱们不是在说机器吗?怎么说着说着说到粮食上去了?”

程风自己也回过味来了,朝宋应星笑了笑:“对不起宋部长,是我想岔了,我把商人和企业家搞混了,商人唯利是图,他们手里没什么东西,靠的就是倒买倒卖吃差价。

企业家不一样,他们是生产者,人力资源组织者,虽然他们谋利也是靠的差价,但他们吃的是技术和劳动力差价。

所以他们需要的是人力资源,自然不能干出那种一棍子把人全打死的事来,所以企业家会考虑当地的民生,也是情有可原的。

而商人是没有地域性,他们走南闯北干的就是倒买倒卖的生意,只要能够低买高卖赚到钱,当地的民生死活,跟他们是没有实际上的关系的,所以商人不会考虑到民生问题,但企业家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