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岱镇守西羌国高原,高原上欣欣向荣,一年一度的春耕正在有条不紊的进行,虽然小麦和稻谷在高原无法种植,但高原特有的青稞养育了高原的人民。
孟获和祝融夫人镇守的南蛮之地,随着荒地的开垦,耕种技术的推进,早已经和其他州郡一样繁荣昌盛。
大汉人口二千二百多万,从二十到五十的青壮男丁就有八百多万。
以往各个朝代,所谓的征调几十万大军,几乎是将国内从十六到六十的所有人,全部征到了战场上。一场战争下来,全国所有的农事几乎全部暂停,无论打赢打输,几年时间都缓不过来。
而刘禅的百万大军,只占用了国内人口的二十分之一,青壮的八分之一,挑选的都是身体素质最好的青年人,打仗的时候,国家依然欣欣向荣,春耕有条不紊,商人们在四通八达的大路上熙熙攘攘,把大汉的物资往天底下各处运输。
如今的水路早已经畅通无阻,无处不在的码头,让水运跟陆运一样便利,而且成本更低。
这样的仗,但凡刘禅,诸葛亮,邓艾不出错,对面完全没有任何机会赢。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但是他们怎么会出错呢?
四月,刘禅大军来到了潼关之下。
安营扎寨。
她的大军中,仍然是五万虎贲军作为战斗的主力,其余二十万常备军,无论是训练程度,还是器械铠甲,都远远的超出了曹魏的军士,这支部队,也是刘禅的主力部队,如果虎贲军有了缺损,都是从这支部队中择其精锐补充。
新征的十五万军队,主要提供后备力量和其他战场支持,做战斗以外的体力活。
镇守潼关的曹魏将领,是刘禅的老熟人,曹真,司马懿,张颌,王双等人。
经历了一个多月的攻守。
纵然潼关险要无比,魏国仍然抵挡不住潮水一般的汉军,王双和张颌战死,曹真,司马懿等人退出潼关。
此时,邓艾的北进大军,也已经全线进入了豫州。
刘禅收复南阳已经十多年,诸葛亮,邓艾相继南阳屯田,南阳本来就是天下第一的人口大郡,当年曹操败得太快,根本来不及迁走人口,如今南阳又发展到二百万人,粮草军械同样积累甚多。
曹魏的大部分实力都在潼关抵御刘禅,中原根本挡不住邓艾的偏师。
偏师都有二十万,谁能阻挡。
七月,刘禅与邓艾会师于洛阳城下。
最关键的时刻,靠得住的是军队,是粮食,是人心,而不是高高的城墙,富丽堂皇的宫殿。
纵然曹叡把这么多年把洛阳修的富丽堂皇,也挡不住刘禅的大军。
不过曹叡并不后悔,好歹也享受过了。
如果他不大修宫殿,整兵备武,就能挡住刘禅的大军吗?
曹叡无奈之下,放弃洛阳,逃往冀州的邺城。
邺城虽然是曹操当年的首都,但此时的情况,就算逃往邺城又能怎么样呢?
刘禅没有亲自追击,而是派邓艾率领十万大军,前往邺城,彻底灭亡曹魏。
此时东吴正在攻打江夏,希望能够围魏救赵,挽救一下即将颠覆的曹魏。
然而一切都是徒劳,诸葛亮亲自镇守江夏,大汉的实力远超东吴,即使孙权将全部兵马来攻打江夏,人数也才和汉军人数持平而已。
听到曹叡在洛阳溃败,已经逃往邺城,陆逊,丁奉,朱桓等人,只能无奈退兵,开始准备构筑长江防线,阻挡刘禅灭吴。
开元十一年,公元二三四年春,刘禅二十七岁,汉军大军攻占邺城,曹叡投降,曹魏彻底灭亡。
刘禅没有给孙权留下喘息之机,同年七月,三路大军逼近建业,孙权投降,东吴灭亡。
三国归于统一。
其中曹魏国祚十二年,东吴国祚五年。
刘禅当年答应过爱妻,等孙权归降后,将吴县封给他,封他为吴侯。
但是现在孙权没有负隅顽抗,爽快的投降,让建业的百姓免了一场战争之苦,有大功于社稷,更何况孙权是皇太后孙尚香的亲哥哥,又因为刘禅这几年一直在大力推行男女平等的政策,提升岳父在男人心中的地位,她自己也想给天下人做个榜样,于是把他从侯到公提升一级,敕封孙权为安乐公。
并给了孙权两个选择,可以留在吴县养老,也可以去长安或者洛阳养老。
当然,想留在建业那是不行的,女婿已经很为老岳父考虑了,岳父也得为女婿想想,留在建业,那是祸乱之源。短时间还行,长时间会出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