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世界和平,没有战争,没有饥饿。”
“希望长大后还能听见鸟叫。”
当老陈看到最后一张纸条时,他的心头猛地一震。
这张纸条上写着稚嫩的字迹,表达着孩子们对自然最纯真的渴望。
当天晚上,整片藤网都发出了持续的低频震动,仿佛在低声吟唱着什么。
第二天清晨,小区上空竟然出现了久违的迁徙候鸟群!
它们盘旋在小区上空,仿佛在寻找着什么。
最终,它们落在了花园最高处的那棵梧桐树上,发出了清脆悦耳的鸣叫声,持续了整整十分钟。
老陈仰头望着天空,看着那些自由飞翔的鸟儿,喃喃自语道:“原来…原来它们迷路了很久,就等着有人替它们记得回家的路啊……”
与此同时,在遥远的撒哈拉沙漠边缘,周启明正顶着烈日,行走在漫漫黄沙之中。
作为一名流浪语脉记录员,他一直在追寻着那些被时间遗忘的声音。
他来到了一处游牧部落的聚居地,发现这里的孩子们正在用沙粒堆砌着一座座小小的“声音坟冢”。
每一座小丘下面,都埋着一片写有遗言的陶片。
周启明好奇地接过一片陶片,接入了自己的共感终端。
他发现,这些陶片已经被地下的紫藤根系渗透,正在缓慢地转化成一种可以导电的生物陶瓷。
更令人震惊的是,当一位满头银发的老人,对着一座坟冢说出“儿子,爸爸带你回家”时,百米外一株枯死十年的老枣树,竟然奇迹般地抽出了新芽!
新芽翠绿欲滴,充满了生机。
而在新叶的背面,竟然浮现出稚嫩的笔迹:“爸,我在路上等你。”
周启明的心中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震撼。
他取出随身携带的振动笔,在柔软的沙地上,刻下了一行新的语脉:“从前我们怕遗忘,现在我们知道——记住的方式会进化。”
远在纽约,林晚受邀在联合国“新信标伦理委员会”作证。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面对一群西装革履的科学家,她显得有些格格不入。
“林女士,我们对您的‘记忆花园’项目很感兴趣,但我们仍然存在一些疑问。”一位戴着金丝边眼镜的科学家,推了推鼻梁上的眼镜,语气严谨地说道,“您如何证明,植物真的能够理解人类的情感?”
林晚并没有直接回答他的问题,也没有展示那些复杂的科学数据。
她只是平静地播放了一段音频。
音频里,一位身患绝症的临终患者,用虚弱的声音,对自己的亡妻说道:“对不起…没能陪你去看极光…”
三天后,在患者的院子里,一株原本普通的常春藤,竟然在夜间发出了耀眼的光芒。
它的叶片上,闪烁着如同北极光般流动的图案,美丽而梦幻。
林晚关掉音频,环顾四周,平静地说道:“你们在寻找意识的证据,但我们早已活在它的回应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