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令各团,鬼子今日必主攻我中央主峰。”朱赤对参谋处长说话时,视线仍牢牢锁定在东面若隐若现的日军炮兵阵地。
他注意到敌军正在更换炮管,这是重炮集群即将发力的前兆。
望远镜视野里,日军第6师团第13野炮联队的士兵正在给九五式野战榴弹炮装填弹丸,炮口仰角明显调到了最大射程,这意味着他们将采用吊射战术覆盖反斜面阵地。
此刻的雨花台早已不复往日模样。
明代修建的烽火台只剩半截砖垛,北宋雨花台寺的琉璃瓦在连日炮击中碎成齑粉,只有那些色彩斑斓的雨花石仍在弹坑中折射着诡异的光。
在这片海拔不足百米的丘陵地带,264旅用一个月时间构筑了三道防线。
前沿是以轨条砦、铁丝网配合雷区的障碍带。
主阵地利用六朝古墓群改建的暗堡群。
最后方则是依托明代城墙遗址改建的纵深防御体系。
六时整,第一发240mm榴弹炮的炮弹撕裂晨雾,带着火车经过铁桥般的呼啸声砸在第二道防线上。
爆炸产生的冲击波将整排木桩掀上半空,预埋的诡雷被接连引爆,阵地瞬间变成喷发的火山口。
二等兵王长栓所在的机枪班隐蔽在反斜面猫耳洞里,剧烈的震动让洞顶的泥土簌簌落下。
这个来自徐州的农家子弟下意识去摸胸口的内袋,那里有未婚妻绣的鸳鸯荷包,却只摸到满手湿黏。
“小鬼子在试射!”老兵班长吼叫着将机枪零件塞进油布包:“等会儿炮火延伸,咱们就冲上一号位!”
话音未落,更大的爆炸声接连响起。
日军采用了徐进弹幕战术,炮弹落点以每分钟五十米的速度向纵深推进。
观测所里的朱赤看到,设在方孝孺墓旁的野战医院瞬间被火光吞没,悬挂的红十字旗帜成了日军炮兵最好的参照物。
绷带、断肢和医药箱的碎片在硝烟中飞舞,正在做截肢手术的军医被气浪掀翻在地,手中还握着沾血的手术刀。
炮击持续到八时二十分,当日军第23联队步兵开始跃出进攻阵地时,整个雨花台主峰已被削低两米。
熊本师团特有的三角形军旗在晨风中抖动,戴着防毒面具的工兵开始剪割铁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