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计划,听起来似乎有一线生机,但在场的每一位参谋心里都清楚,这更像是一个溺水者抓住的最后一根稻草,虚无缥缈,且脆弱不堪。
这个突围计划,从其诞生之初就笼罩在巨大的阴影之下,充满了不切实际的幻想和致命的弱点。
首先,执行突围任务的第18和第114师团自身状况堪忧。
这两个师团在之前的南京外围战和应对“叛军”围攻中,已经遭受了惨重损失,兵员疲惫,装备残缺。
第114师团更是以补充兵为主,战斗力本就有限。
让他们在强敌环伺的情况下,主动向敌军控制区域发起突围性进攻,无异于以卵击石。
其次,突围方向的选择看似合理,实则危机四伏。
句容方向虽然是“叛军”包围圈相对薄弱的一环,但并非毫无防备。
关东军第2师团等精锐部队在此方向有重兵布防,且地形复杂,不利于大部队快速机动。
即便侥幸突破,两支缺粮少弹的孤军,在失去南京这个坚固支撑点后,在广阔的敌占区能有多少生存能力和战略作为?
所谓的“袭扰后勤”,“里应外合”,在失去统一指挥和有效通讯的情况下,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再者,这个计划完全建立在“叛军”反应迟缓,其他方向日军会施以援手等一厢情愿的假设之上。
忽略了关东军决心之坚决以及海军封锁长江等现实威胁。
然而,在目前这种上天无路,入地无门的绝对绝境下,这个计划又是松井石根和华中派遣军残部唯一可能,也似乎是最后的选择。
松井石根不肯放弃,主动投降,选择拉着华北方面军继续困守南京,结果只能是全军覆没。
突围,至少还有一丝理论上的生存可能。
这是一种绝望中的幻想,一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悲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