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阳光透过宿舍窗帘的缝隙照进来,在地板上投下一道细长的光带。
顾从卿洗漱完毕,将叠得整整齐齐的中山装穿上,对着镜子理了理领口。
驻英使馆的办公室在一栋略显陈旧的楼宇里,推门进去时,走廊里已经传来打字机“哒哒”的声响。
负责带他的老同事姓李,是个在英国待了五年的“老人”,见他进来,笑着递过一摞文件夹:“先熟悉下这些,都是近半年英国的政策动态、各部门的对接清单,还有咱们使馆的工作章程。”
顾从卿接过文件夹,指尖触到纸页上略显粗糙的质感,认真点头:“好,我先仔细看看。”
他的办公桌是个靠窗的位置,阳光落在文件上,那些密密麻麻的英文条款似乎也柔和了些。
从英国议会近期的议案,到与使馆有往来的政府部门联系方式,再到日常工作中需要注意的礼仪细节——比如与英国官员会面时的称呼规范、递交文件时的手势、甚至是餐桌上刀叉的摆放顺序,都一一记录在案。
“有个事儿得提醒你,”李同志端着咖啡过来,压低声音说,“跟当地部门打交道,态度要谦和,但原则不能让。
他们有时候会绕着弯子提些不合规矩的要求,得学会‘软拒绝’,既不伤情面,也守住底线。”
顾从卿在笔记本上记下这点,抬头问道:“生活上有什么需要注意的吗?”
“宿舍那边是租的民居,条件是简陋些,”李同志笑了笑,“一栋楼住了五六个同事,共用厨房和卫生间,晚上说话轻点,别影响别人休息。
还有,出门尽量结伴,这边治安不算太好,尤其晚上,别单独往偏僻的地方去。”
中午回宿舍吃饭时,顾从卿才算真正看清住处的模样。
一栋三层小楼被隔成了十几个单间,墙壁有些斑驳,楼梯踩上去会发出“咯吱”的声响。
他的房间不大,一张单人床、一张书桌、一把椅子,就是全部家当,窗外正对着一片小小的草坪,几只鸽子在上面悠闲地踱步。
同事们陆续回来做饭,厨房里顿时热闹起来。
有人用简易电炉煮面条,有人热着从国内带来的罐头,说笑声混着饭菜香飘出来,倒有了几分像四合院厨房的暖意。
“从卿,过来尝尝我这腌菜,家里寄来的。”隔壁屋的同志端着个小坛子递过来,“就着面条吃,能解解乡愁。”
顾从卿接过来,夹了一筷子放进嘴里,熟悉的咸香瞬间漫开。
他忽然觉得,环境简陋些没关系,只要身边有并肩作战的同事,心里装着要做的事,再陌生的地方,也能慢慢变成“熟悉的战场”。
下午整理资料时,他看到一份关于中英文化交流的草案,指尖在“举办中英文化交流”那条上停了停——或许,这是个让更多英国人了解中国的好机会。
他拿出钢笔,在旁边认真写下自己的想法,笔尖划过纸页的声音,在安静的办公室里格外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