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就是报官了。
不论是大理寺还是京兆府,甚至巡城兵马司的营房大门前,仿若成了集市,鸣冤鼓从早上起就没停过。
衙门的官员见此情形,一个头两个大,他们接的状纸皆是控诉家中大门,被人贴了广告。
接状纸的官员很是无奈,在他们看来,这也算不得大事,但来告状的人多了,这便是大事。
于是,升堂接状纸审案时,让告状的百姓一起进衙堂,如若一个个的单独受理,那其他事也不用干了。
于是,衙门的公堂上站满了人,走了一批又来一批,跟唱戏一般。
而接案的官员审来问去,百姓们只言大门被人贴了广告,至于谁贴的,却没有一个人看见。
但此事波及甚广,扰的民怨沸腾,大理寺与京兆府衙门没有刑侦捕头,于是又向刑部张贤礼求助。
张贤礼听得此事,当即派出刑部经验丰富的捕头协助。
不得不说刑部的捕头有一手,在来告状的百姓中一番询问,很快便发现了异常。
很多百姓都说,十来天前的夜里,家中的门缝中就被人塞了小册子,也是半夜塞进来的。
刑部捕头,收集了一些小册子,呈给衙门主官一看。
这一看不得了,上面写的东西,皆是与朝廷政令唱反调的东西。
此事就变了性质,这是要挑唆百姓的言论。
大理寺少卿张康夫、京兆府府尹裴石,深觉此事重大,哪敢怠慢。
当即拿着那些小册子进宫面圣。
两人在进宫的路上,脚步却是越走越慢。
张康夫随口问道:“裴大人,您对这种小册子怎么看?”
裴石侧头迎向张康夫的眼神:
“此事可大也可小,这小册子上的言论,虽说是故意曲解朝廷政令,但不得不说,写这东西的人,文采斐然,水平不低。”
张康夫笑道:“本官当然也能看出来,但文采再好,也是搬弄是非之作。
天下文人说多不多,说少也绝不少,任由一些心有不轨之意的人胡乱做文章,这与陛下不利,与大周不利啊!”
裴石老眼一眯:“张大人所说有理,一些人仗着不以言获罪,随意攻击朝廷,抹黑百官已久。
我等同去谏议陛下,该整治一番才是了。”
二人都明白彼此的心思,遂达成一致,这才加快脚步进得皇宫而去。
“这谁写的,幼稚。”
赵祈佑脸上表情不咸不淡,将那小册子随手扔在桌上,怒气也不是很大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