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1 单舰试航困境:能耗、抗扰与定位的三重攻坚
接下来半个万象月,林轩彻底陷入调试试错的循环里,随时都在对着数据复盘。
只是这能量逆冲乱流带核心区,本就无“过去”“现在”的时间刻度,也无“东南西北”的空间坐标,既没有可参照的星辰、引力波锚点,常规定位设备一进入这里,就像断了线的风筝,连“舰体在哪”都无法标定。
每次实验舰驶入虚无,都只能按初始动力“打哪指哪”,若没有额外管控手段,大概率会在无序能量流中丢失,再也无法返航。
好在林轩早将五级念力全力注入量子态意识流,让其成为战舰操控的绝对主导。
意识流依托“纠缠态量子对”与实验舰核心控制系统深度绑定,跳过了常规操控“信号传输-数据解析”的中间环节,哪怕舰体周围能量流再杂乱,他指尖的细微念力波动,都能转化为无延迟的操控指令,精准调整引擎功率、快子轨迹与负物质注量,相当于给实验舰装了“意识中枢”。
与此同时,他还将快子科技创新应用于“动态跟踪锁定”。
一旦舰体有偏离意识操控预期的迹象,标记波便会立刻反弹,将偏差数据以超光速传回主控台,再经量子态意识流瞬间运算、修正参数,形成“意识指挥-快子跟踪-实时修正”的闭环,牢牢攥住舰体的航行主动权。
先是上调主晶功率,又叠加两块辅晶增强能量输出,可隧穿效应还是时强时弱,快子轨迹刚稳住没几秒,就会跟着能耗波动乱飘。
负物质配比更是反复拉锯,从1.2:8.8调到1.5:8.5,调少了就中和不足,混沌粒子趁虚渗进来,一下就打乱快子凝聚弦,通道直接扭曲。
调多了又中和过度,没等效应稳定,快子就被湮灭大半,通道转眼就淡下去。
快子轨迹的调整响应速度也没少费功夫,调快了,航速没跟上就先乱了轨迹。
调慢了,航速都变了,轨迹还没反应过来,始终没法兼顾航速适配与效应稳定性。
操作台上的便签纸写满密密麻麻的数据,红叉划掉的方案叠了厚厚一叠,每一张右下角都标着万象共鸣仪的计数,方便后续对着试航记录复盘。
毕竟每一次调试都不能只靠模拟,得让实验舰重新驶入虚无、触发效应,过程又繁琐又耗时间,可哪怕差一丝的的频率,都可能影响结果,半分马虎都容不得。
就在林轩对着最新一组失败数据皱眉时,实验舰的第七次试航又栽了。
为了扛住航速提升后的能耗,他把主晶功率拉满,3块闲置辅晶却全程“歇着”,结果航速刚提至1.8倍光速,主晶就因过载出现能量输出断层,快子轨迹瞬间散成乱麻,通道直接崩成了光屑。
“又是主晶扛不住!”林轩拍了下操作台,盯着屏上主晶过载的红色预警,心里总算拧过个弯:“合着不是能量不够,是全压在主晶上,集中得太死,辅晶又没用上,一变速就断档,‘能量集中’这事儿八成就是瓶颈!”
“合着航速能对上,效应就稳不住;效应稳住了,航速又不搭,俩玩意儿就不能凑一块儿好好干活儿?”林轩调出两次试航的能量数据比了比,俩曲线瞅着就跟没见过面似的,“得,实验室里咋摆弄咋顺溜,一搁实验舰上跑起来,咋就掉链子了呢?”
接下来的调试依旧磕磕绊绊,白渊客的金芒也常飘在全息屏旁,偶尔跟着数据波动晃一晃。
这天林轩又对着一组失败的轨迹图皱眉,此前单点供能的核心问题,在于主晶能量输出存在“响应延迟”,航速微调时快子轨迹已变,能量供给却没跟上,导致效应断层。
且无联动过滤机制,混沌粒子始终能趁能耗波动渗入,干扰快子凝聚弦的稳定性,这正是动态场景下“供能-效应-抗扰”无法同步的关键。
白渊客的金芒随手在屏上扫过,无意间勾勒出几道交错的能量线,随口念叨:“单点撑着就是费劲,要是能把能量拆开来,跟着轨迹走、跟着航速变,或许就没这么多坎了。零散的东西没串起来,自然握不住劲儿。”
这话刚落,林轩的目光就黏在了屏上那几道能量线上,昨天他整理晶核碎末时,没盖好罐子,碎末洒在铺着主晶、辅晶位置图的纸上,竟也是顺着各个晶核点位,自发铺成了交错的细线,和白渊客勾出的能量线几乎一模一样!
“对啊!晶核碎末都知道往各个点散,能量为啥非要挤在主晶里?”他猛地拍了下大腿,瞬间想通:“不是能量不够用,是没分流!把主晶的能量拆去辅晶,跟着航速、轨迹变,延迟不就解决了?”
白渊客自己都没当回事,这话本质是点出“分布式供能”的核心逻辑,即通过多能量源组网,可利用各节点的实时响应,弥补单点供能的延迟缺陷。
只是白渊客未刻意拆解原理,金芒便又飘去盯负物质储罐的参数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林轩猛地顿住了动作。方才他不小心碰倒了操作台上的晶核碎末,碎末落在便签纸上,恰好沿着之前画的主晶、辅晶位置铺开,像极了白渊客方才勾出的能量线。
这意外场景让他瞬间顿悟,白渊客随口提的“拆能串连”,正是解决延迟的关键,再结合“分布式抗扰”,就能打破僵局。
为了保险,林轩没直接上12块辅晶,先挑了1台闲置辅晶做小范围测试。
他把主晶20%的供能分流给这台辅晶,搭配独立探测器,模拟航速从0.5倍光速升至2倍光速的场景。
结果屏上的数据让他眼睛一亮,之前主晶单独供能时,能量调整响应延迟要0.5秒,现在加了1台辅晶,延迟直接降到0.01秒,快子轨迹的紊乱幅度也缩了90%!
他趁热打铁,又逐步增加辅晶数量,从2台加到5台,再到8台,每加1台,响应延迟就再降一点,快子轨迹的规整度也跟着提。
直到把12块辅晶全连上,测试显示响应延迟已压缩到量子级,航速骤变时,主晶与辅晶的能量切换毫无断层,“分布式供能”的路子彻底走通了!
从科学原理来看,“多晶组网”可通过多节点能量分流,将单主晶的“集中式供能”转化为“分布式响应”,每块辅晶搭配独立探测器,能将能量调整的响应时间压缩到量子级,实现“航速变-轨迹调-能量跟”的同步。
而星核源晶碎末的过滤逻辑,是利用其与混沌粒子的“能量相斥性”,通过物理吸附+能量排斥双重作用,阻断粒子渗入路径,避免快子凝聚弦断裂。
量子传感器联动负物质注入口,则是依据“负物质中和阈值动态匹配”原理,航速越高、能耗越大,便同步增加负物质注入量,既不出现“中和不足”的抗扰漏洞,也不会因“中和过度”湮灭快子。
想通这些,林轩眼前瞬间亮了,当即推翻之前的思路重构引擎能量系统。
让12块辅晶均匀分布在快子发生器周边,与主晶形成“一星十二卫”组网,每块辅晶都接独立频率探测器与混沌能量过滤器。
过滤器里填上适量的星核源晶碎末,专门吸附渗入的混沌粒子。
同时在快子发生器阵列两侧加8个量子尺寸传感器,联动16个负物质注入口,传感器实时捕捉实验舰航速与尺寸,多晶同步微调能、控轨迹,注入口同步调控负物质剂量。
虚无环境不存在时空标尺,没有稳定引力场,没有实体参照系,也没有固定时空坐标。
锚定需要以已知时空坐标标定目标,而当前缺乏任何可依托的时空基准,更关键的是,这里的“能量特征”存在严格的“衰减律”。
即便成功标记某一位置的能量特征,它也只能稳定存在0.7个万象能量单位,之后就会被四处游荡的混沌粒子逐步“稀释”,最终变得模糊不可识别。
所以“无法锚定”从不是“不能标记能量特征”,而是“标记会过期失效”,必须靠设备实时捕捉、持续刷新特征数据。
也正因如此,“跃迁轨迹”没法一次性设定,只能跟着实时刷新的能量特征同步更新,否则就会跟着失效的标记偏离方向,只能随舰体能量轨迹同步延伸通道。
对此,林轩和白渊客暂时还没有找到锚定具体时空位置的方法,这直接关系到二人能否带着华夏舰队走出能量逆冲乱流带的成败。
而眼下,试航全程只能靠“感知-调能-稳效应”,让快子隧穿通道顺着隧穿效应自然稳定显现,客观上无法锚定任何固定位置,舰体走哪,通道也就随哪延伸。
各方面条件调试就绪、参数复核无误后,第二次实验舰试航正式启动。
林轩盯着主控台,左手轻贴万象共鸣仪水晶柱感知能量波动,右手悬在操控面板上方:“ROB1号,按预设参数启动引擎,先注入星核源晶能量、调控负物质稳流,航速从0.3倍光速逐步提升,实时同步“一星十二卫”能量组网数据,重点捕捉快子隧穿效应信号,无法锚定起点,只能按当前能量特征标定航行基准。”
实验舰引擎再次亮起银白光,航速先稳定在0.5倍光速。
8个量子尺寸传感器持续捕捉数据,12块辅晶与主晶联动分配能量,16个负物质注入口精准控量,快子发生器同步发射快子。
下一秒,快子隧穿效应正式触发,通道也随之显现。
倒悬螺旋漏斗状的能量入口跳动着负色光谱,内壁亿万根快子凝聚弦以超光速缠绕滑动,裹挟着能量尖啸;那片流动而泛着镜面光泽的能量膜上,清晰映出实验舰后续的残影。
实验舰能量场刚触碰到通道,负物质场便悄然裹住舰体,牵引着它朝通道下游“坠落”,没有固定目标方向,因无法锚定,只能随引擎能量输出与快子轨迹,‘打哪指哪’推进。
也正是快子隧穿效应与通道稳定存续的瞬间,航速不再稳步攀升,而是陡然提升,一下突破至2.3倍光速。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全程多晶按航速动态适配能量输出,快子轨迹始终规整,通道顺着舰体能量轨迹实时延伸,场强平稳,再也没像上次那样时强时弱。
可试航的隧穿进行到第3秒,通道边缘还是出现了轻微扭曲,实验舰表层金属的原子能量场,也开始与快子凝聚弦发生微弱抵触。
“得,原子干扰这坎儿还是没过去!”林轩盯着屏幕上蹦跶的干扰波纹,语气一下子沉了,“实验舰那金属原子,自带的频率跟快子的能量振动压根对不上卯,直接整出个能量抵触的破屏障!这破玩意儿没明着拦快子,可把人家凝聚弦的规矩全搅乱了,隧穿效应跟着瞎晃,通道可不就拧巴了嘛!”
话音刚落,监测屏上的扭曲幅度又大了几分,快子凝聚弦的光泽也开始变暗。
林轩也不犹豫,俩眼一闭,念力“噌”地就加上了,量子态意识流跟道没影的能量波似的,“嗖”一下就钻透隧穿通道那层屏障,直接连上实验舰的核心:“得了,别瞎折腾了!立马停了隧穿效应,把多晶能量组网关了,照着现在舰体的能量劲儿,把返航的道标出来!没法锁定指挥中心搁哪儿,只能跟着这能量味儿‘顺道往回蹭’,先把舰体原子的能量场稳住是正经,别让那干扰再闹大了!”
意识指令无延迟落地,实验舰即刻响应,快子发生器逐步断能,能量组网同步关停,舰体原子能量场迅速进入稳控模式。
同时,12块辅晶率先降低能量输出,主晶随之收束能量,隧穿效应逐渐减弱,通道也慢慢淡成一道光痕,最终被虚无吞噬。
实验舰在负质量场的辅助下调整方向,舰体表层的能量抵触痕迹逐渐消退,稳稳朝着指挥中心能量特征的方向“窜”去,全程无法锚定任何位置,仅能靠能量特征指引。
一番调试后,林轩敲定方案,对着主控台开口:“ROB1号,调度3台“晶核适配型”智能机器人,按参数在实验舰引擎周边加装动态频率屏障,全程同步原子频率监测数据,无法锚定固定安装坐标,只能按引擎能量节点精准对接。”
指令刚落,3台银灰色机器人便携着星核源晶基料与频率调节组件,灵活穿梭进引擎舱。
1号机器人负责定位,机械臂末端的量子探测器紧贴引擎外壁,因无法锚定固定位置坐标,只能通过引擎能量节点分布,实时标注屏障安装的精准区域。
2号机器人紧随其后,将混有晶核碎末的屏障基料均匀铺开,同时启动高频压合装置,让基料与引擎表层能量场初步适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