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5章 胶州历史(三)

在体育领域,明清武举人、民国武林高手,还有王建国制作的舰船模型 6 次获国际和国家比赛奖项,展现了胶州人在体育与科技领域的才华;

在戏曲领域,1920 年胶县始建茂腔戏班,茂腔的婉转唱腔,成了胶州人闲暇时的精神慰藉。

胶州的姓氏文化,也藏着岁月的痕迹。明洪武至永乐年间,先后有从云南、山西等地的移民迁居胶州,带来了不同的姓氏。

1985 年,胶州有 463 个姓氏,其中复姓 3 个(东野、颛孙、澹台),万人以上姓氏 13 个(王、刘、张、李、赵、孙、高、宋、周、姜、杨、陈、韩),五千人以上姓氏 12 个(于、马、郭、徐、冷、崔、朱、杜、薛、吴、魏、郑),不同的姓氏在胶州扎根,融合成了多元的文化。

1988 年 5 月 1 日,胶州市政府对 23 条路更名,11 条东西向、12 条南北向的道路,总长 225.2 公里,串联起城市的脉络;

人口规模也在不断变化,1919 年每平方公里 195 人,1949 年 358 人,1987 年 546 人,1995 年市区人口 16 万,每年增加 6000 人,日用水量 吨,数字的背后,是胶州的蓬勃发展。

整理这些资料时,常有暖流涌上心头。

原来我每日走过的街道,曾是明清时的繁华市集;

我常去的河边,曾见证过义和团的抗争;

我爱吃的柏兰小香油,藏着 500 年的匠心;

我熟悉的胶州秧歌,曾在京城赢得掌声…… 这片土地,每一寸都有故事,每一处都有深情。

我把这些资料一一汇总,从地理到历史,从文化到民生,一笔一画,都是对故乡的眷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