剩下的饺子都捞进了两个大碗里,我又端来提前捣好的蒜酱。
这蒜酱可是有讲究的,蒜末要捣得细腻,再淋上一勺香油,倒点白醋提鲜,最后加半勺味极鲜调味,搅拌均匀后,蒜香混合着酱香,闻着就让人食欲大开。
一切准备就绪,我朝着卧室喊:“闺女,出来吃饺子了,吃完饺子就算把年过了!”
女儿很快走了出来,看着桌上的饺子,笑着说:“好香啊,爸,我早就等不及了。”
我给她夹了一个饺子,说道:“你大姑包的饺子,里面有好东西呢。
有豆腐馅的,象征着来年有福气;有糖块馅的,吃了甜甜蜜蜜;还有包了硬币的,谁吃到谁来年发大财;
最常见的是大枣馅,寓意着越过越好。你尝尝,看能不能吃到‘好运’。”
女儿咬了一口饺子,眼睛一亮:“是糖块的!真甜!” 说着,又夹起一个,慢慢嚼着,脸上满是开心的笑容。
我也拿起筷子,吃着热腾腾的饺子,就着蒜酱,心里暖烘烘的。窗外的鞭炮声还在断断续续地响着。
屋里的灯光温暖明亮,父女俩围着桌子吃着饺子,这一刻,没有太多的仪式,却有着最踏实的幸福 —— 这大概就是过年的意义吧,不管日子怎么变,一家人能在一起吃顿热乎的年夜饭,就足够了。
吃完饺子,看着桌上狼藉的碗筷和锅里剩下的饺子汤,我没有像往常一样起身收拾。
在我们这儿,有个老规矩:大年五更锅里的饺子汤不能扔,刚吃完年夜饭的筷子、碗、盘子也不能洗刷,要是在农村,连院子都不能打扫,这些都得等到初二送了年之后才能动手。
老辈人说,这是怕把一年的财运给清理出去了,得把福气和财气都留在家里,才能保佑新的一年顺顺利利、日子红火。
我把桌上的碗筷稍微归拢了一下,又把锅里的饺子汤盖好,便跟女儿说:“别收拾了,咱先去睡吧,明天再弄。”
女儿点点头,跟着我一起走进卧室。临睡前,我特意把客厅和厨房的灯都打开,连卧室里的小夜灯也没关。女儿疑惑地问:“爸,怎么不关灯啊?开着灯睡觉多晃眼。”
我笑着解释:“这也是老规矩了。我小时候在农村,那会儿没电灯,就点蜡烛,除夕夜的蜡烛都是整夜不熄灭的。
现在有电灯了,就换成开着灯睡觉。其实最主要的原因,是家里祭祀祖先的地方不能关灯 —— 不管是客厅茶几上那碗饺子,还是厨房案子上的供品,旁边都得亮着灯,这是对老祖宗的一种尊重,让他们在夜里也能‘看清’家里的样子,感受到后辈的心意。”
女儿似懂非懂地点点头,拉上了窗帘,虽然外面的灯光被挡住了一些,但屋里还是亮着淡淡的光,倒也不觉得刺眼。
我躺在床上,看着天花板上柔和的灯光,思绪忍不住飘回了小时候。
那时候家里穷,除夕夜点的都是最便宜的红蜡烛,烛火在夜里轻轻摇曳,映着墙上的年画,格外有年味。
爹总是会把蜡烛放在供桌旁边,反复叮嘱我们:“千万别吹灭蜡烛,这是给老祖宗照路的,灭了不吉利。”
不过,关于除夕夜不关灯,也有不同的说法。村里有些老人说,以前世道不太平,常有土匪挨家挨户抢劫村子。
土匪一般都趁着夜色行动,专挑黑灯瞎火的人家下手。
后来有人发现,要是在被抢劫的房子里点上一盏灯,土匪看到灯光,就会以为家里有人醒着,不敢轻易闯进来。
久而久之,除夕夜开着灯睡觉,也多了一层 “防土匪” 的意思。
我把这个说法讲给女儿听,她惊讶地说:“还有这种说法啊?我以前都不知道。”
我笑着说:“老辈人传下来的规矩,背后总有各种各样的说法,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有的是为了尊重祖先,有的是为了祈求平安,不管是哪种,都是大家对新年的美好期盼。”
客厅里的电视还开着,春晚的声音断断续续传来,灯光透过门缝照进卧室,营造出一种温暖又安稳的氛围。
我和女儿聊着天,不知不觉就有了困意。虽然开着灯,但心里却格外踏实 —— 这灯光,不仅照亮了屋子,更照亮了对祖先的思念,也守护着一家人对新年的期盼。
在这样的夜晚,遵循着老辈人传下来的规矩,感受着浓浓的年味,心里满是安稳与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