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6章 绘画技巧艺,成公第七年

左传游记 酸辣茄子 17637 字 7天前

鲁成公七年春,周历正月,本该是筹备郊祭上天的庄重时节,鲁国宗庙与郊祀场地却因一桩异事平添几分纷扰——一只不起眼的鼷鼠(一种体型极小的老鼠)竟悄然啃咬了郊祭专用的耕牛角。这在当时被视为不祥之兆,负责祭祀的官员不敢怠慢,连忙占卜请示,决定另选一头健壮的牛替代。谁知祸不单行,没过几日,这只鼷鼠(或另一只同类)又将新选定的牛角咬坏。接连两次意外让鲁国君臣心生敬畏,认为是上天示警,遂打消了用牛祭祀的念头,这一年的郊祭也因此未能按惯例举行。

同年春天,南方的吴国突然出兵攻打郯国。郯国是东方小国,国力薄弱,面对吴国的攻势难以招架,只能一面坚守城池,一面派人向周边诸侯国求援,一时之间,东南方的局势泛起波澜。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夏五月,曹国国君宣公曹强亲自来到鲁国朝见鲁成公。此次朝见既是曹、鲁两国维系传统邦交的礼节性往来,曹宣公也借此机会与鲁国商议时局,或许还暗含着联合应对周边势力(如吴国、楚国)威胁的考量,朝堂之上一番礼仪周旋,背后却是诸侯国间复杂的利益权衡。

尽管春季的郊祭未能举行,但鲁国并未废弃所有祭祀礼仪。这一年,朝廷依然按惯例举行了“望祭”——祭祀名山大川的仪式,具体包括泰山、河、海三处重要祭祀对象,以此祈求山川神灵庇佑国家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在礼制缺失的遗憾中保留了对神灵的敬畏。

秋意渐浓时,楚国的公子婴齐(即令尹子重)率领大军攻打郑国。郑国地处中原腹地,是晋、楚两国争夺霸权的关键缓冲地带,楚国此次出兵,意在削弱晋国在中原的势力影响。郑国形势危急,急忙派使者向晋国为首的盟国求救。

接到郑国的求援后,晋景公决定出兵救援,以维护晋国的霸主地位。他随即召集诸侯联军,鲁成公亲自率军参与,与晋景公、齐顷公、宋共公、卫定公、曹宣公、莒国国君、邾国国君、杞桓公等诸侯会合,组成多国联军驰援郑国。联军一路推进,楚军见诸侯援军势众,不敢贸然交锋,便撤兵而去。

八月戊辰日(具体日期需结合当时历法推算,此处依原文记载),参与救援郑国的诸侯国君在马陵(今山东莘县一带,或说在河南范县)举行盟会。盟会上,诸侯们重申彼此间的同盟关系,约定共同抵御楚国等势力的侵扰,巩固了以晋国为核心的诸侯联盟,此次盟会也成为这一年中原诸侯联合抗楚的重要标志。

盟会结束后,鲁成公率领随从启程返回鲁国,此次出兵救援与盟会的顺利参与,让鲁国在诸侯联盟中维持了自身的地位,也暂时缓解了来自楚国的压力。

就在中原诸侯忙着结盟之际,吴国再次采取军事行动,这次他们将目标对准了州来国。州来国位于淮河流域,是吴国向西北扩张的重要障碍,吴国大军攻入州来,很快便控制了这片区域,进一步增强了自身在江淮地区的实力,也为日后与楚国争夺霸权埋下了伏笔。

冬,鲁国境内遭遇旱情,粮食收成受到影响。为了祈求上天降雨,鲁国举行了“大雩”之祭——这是古代专门用于求雨的祭祀仪式,人们通过歌舞、祈祷等方式祭祀神灵,希望能缓解旱情,保障来年的农业生产,一场庄重的祭祀在凛冽的冬日里举行,寄托着百姓对丰收的迫切期盼。

同年冬天,卫国发生内乱。卫国大夫孙林父因与卫定公产生矛盾,且在国内政治斗争中失势,担心遭到迫害,便带着家眷和亲信离开卫国,逃到了晋国避难。晋国接纳了孙林父,这一举动不仅影响了卫国内部的权力格局,也让晋、卫两国的关系变得微妙起来,为后续的卫国政局动荡埋下了隐患。

话说回来,就在鲁成公执政鲁国第七个年头,同时也是周王室周简王二年的时候,在这一年的春天,江南的吴国突然调转兵锋,将矛头指向了地处淮泗之间的小国郯国。郯国素来国力薄弱,面对吴军的凌厉攻势,都城之外很快便响起了战鼓之声,百姓人心惶惶。郯国国君深知无力与吴国抗衡,为求自保,只得派使者带着厚礼前往吴军大营,卑辞求和。吴国见郯国屈服,便顺水推舟接受了和议,郯国从此不得不依附于吴国,成为其势力范围内的附庸。

这一消息传到鲁国,执政大夫季文子得知后,不禁忧心忡忡,在朝堂之上长叹道:“如今华夏诸侯各国,一个个都放松了军备整顿,平日里耽于享乐,对边境的隐患毫不在意。现在蛮夷之邦的吴国都敢公然攻打中原属国,而我们这些所谓的华夏诸国,却没有人为此感到真正的担忧,这难道不是因为国内缺乏能深谋远虑、主持大局的贤臣良士吗?”他引用《诗经·小雅》中的诗句感慨道:“‘苍天不善,祸乱从来不曾停。’说的大概就是现在这种局面吧!如今晋国有霸主之名,却不能及时站出来遏制蛮夷的扩张,反而让祸乱一步步蔓延,这样一来,还有哪个诸侯国能逃过被侵扰的命运?照此下去,我们鲁国离灭亡恐怕也不远了啊!”

在场的君子们听闻季文子的这番话,纷纷点头认同,说道:“季大夫能如此敏锐地察觉到危机,并且心存戒惧,时刻提醒众人警惕祸患,只要我们能以此为戒,及时整顿内政、加强军备,就不至于走向灭亡的境地。”

与此同时,郑国的大夫子良正作为相礼官,陪同郑成公前往晋国。此次出使,一来是按照诸侯之间的礼节,向晋景公进行年度朝见,维系两国的同盟关系;二来更重要的是,为了拜谢去年晋国率领诸侯联军出兵救援郑国的恩德。去年楚国公子婴齐攻打郑国,正是晋国及时出手相助,才解了郑国的燃眉之急。郑成公与子良一行抵达晋国都城后,恭敬地向晋景公献上贡品,言辞恳切地表达谢意,既彰显了郑国对晋国霸主地位的尊重,也进一步巩固了晋、郑之间的盟友关系。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转眼到了夏季,曹国国君曹宣公亲自率领随从来到鲁国,对鲁成公进行朝见。此次朝见,既是曹、鲁两国延续传统邦交的重要礼仪,曹宣公也借着这个机会,与鲁成公会面,共同商议当前的诸侯局势。毕竟在吴国崛起、楚国蠢蠢欲动的背景下,中小诸侯国唯有相互联合、彼此照应,才能在复杂的局势中求得生存与发展,朝堂之上的礼仪往来,背后实则是诸侯国间对自身利益与安全的深层考量。

眼见鲁成公七年的春夏两季中原大地各诸侯国局势如此波云诡谲,同时祸患危机与冲突不断,只见原先尚且在暗中静观其变的王嘉,在这一刻也是不禁为之长长叹息,紧接着在深思熟虑之余,便不紧不慢的缓缓道出他的反思思考和评价感悟之言来。

“唉,这天下的棋局,真是越来越乱了!”王嘉望着窗外随风摇曳的竹影,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手中的竹简,语气中满是少年人少见的沉重。

“吴国本是江南蛮夷,昔日不过是楚国羽翼下的小邦,如今竟也敢挥师北上,欺凌郯国这样的中原属国。这固然是吴国势力渐长,但根子还在华夏诸侯自己啊!”他顿了顿,想起季文子在朝堂上的感慨,愈发觉得痛心,“季大夫说得没错,各国耽于安逸,军备废弛,贤者隐退,庸者当道。晋国身为霸主,本该扛起攘夷安夏的重任,却眼睁睁看着蛮夷侵扰而不能及时遏制,这样的霸主,又怎能让诸侯信服?”

他转身看向案头堆放的《春秋》竹简,上面记载着历代诸侯会盟、征伐的事迹,那些曾经的尊王攘夷、礼乐井然,与眼前的局势形成鲜明对比。“郑国朝晋,是为了借霸主之力自保;曹公来鲁,是想联弱抗强求存。可这些小国的相互扶持,终究只是权宜之计。一旦晋国失势,楚国或吴国进一步扩张,这中原大地,又要陷入多少战火之中?”

王嘉的目光渐渐变得坚定,他拿起笔,在新的竹简上写下“邦无贤臣,外患必至”八个字,“季大夫说我们离灭亡不远,这话虽重,却是警钟啊!一个国家,若没有深谋远虑的贤臣整顿内政、整军经武,即便暂时安稳,也不过是待宰的羔羊。如今的诸侯们,只知争权夺利,却忘了‘唇亡齿寒’的道理,等到祸乱真的蔓延到自己家门口,再想挽回,恐怕就晚了!”

他放下笔,轻轻叹了口气,“但愿季大夫的警示能让诸侯们醒悟过来,早日整顿朝纲,联合抗敌。否则,这华夏文明的火种,真要在这无休止的内耗与外患中,渐渐黯淡了……”

不久之后,很快,伴随着时间与空间的变幻转移…

鲁成公七年的秋天,楚地的草木尚未完全泛黄,令尹子重便率领大军再度攻打郑国。楚军一路势如破竹,很快便挺进到郑国的泛地(今河南襄城一带),扎下连绵的营寨,对郑国都城形成了合围之势。郑国形势危急,再次派人向以晋国为首的诸侯联盟求援。

接到郑国的求救信后,晋景公立刻召集诸侯军队。鲁、齐、宋、卫、曹、莒、邾、杞等国国君纷纷率军响应,组成联军驰援郑国。郑军见诸侯援军已到,士气大振,大夫共仲与侯羽主动请缨,率领一支精锐部队悄悄绕到楚军后方,趁夜对楚军大营发起突袭。楚军毫无防备,顿时陷入混乱,郑军趁势猛攻,最终成功擒获了楚军的郧公钟仪——这位楚国的重要将领被郑军五花大绑,随后作为战利品献给了前来救援的晋军。

八月,参与救援郑国的诸侯们在马陵(今山东莘县或河南范县一带)举行盟会。此次盟会一方面是为了重温此前在虫牢(今河南封丘一带)订立的盟约,重申诸侯间联合抗楚的共识;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莒国近期主动顺服了晋国主导的联盟,诸侯们借此机会巩固同盟关系,彰显联盟的凝聚力。盟会上,晋景公作为盟主,与各国国君共同宣誓,约定彼此互助,共抗外敌,现场气氛庄重而严肃。

盟会结束后,晋国人将擒获的楚郧公钟仪带回了晋国都城,把他关押在专门囚禁军事俘虏的军府之中,打算日后用作与楚国交涉的筹码。

而这段楚晋之间的纷争,还要追溯到多年前楚国包围宋国的战役。当时楚军凯旋回国后,子重因战功卓着,向楚庄王请求将申、吕二邑(今河南南阳、信阳一带)的土地赏赐给自己。楚庄王起初已经答应了他的请求,可大臣申公巫臣却站出来反对:“万万不可!申、吕二邑之所以能成为楚国的重要城邑,正是因为它们拥有广阔的土地,国家可以从这里征收赋税、征调士兵,以此来抵御北方晋国和郑国的威胁。如果把这些土地封赏给私人,申、吕二邑就名存实亡了。到那时,晋国和郑国的军队必然会一路南下,进逼到汉水流域,楚国的北方边境将永无宁日!”楚庄王听后恍然大悟,连忙撤回了封赏的命令。子重的美梦破灭,从此便对巫臣怀恨在心。

与此同时,楚国的另一位大臣子反也与巫臣结下了怨仇。原来,子反曾想娶郑国的美女夏姬为妻,巫臣却以夏姬是“不祥之人”为由极力劝阻。可没过多久,巫臣自己却设计娶了夏姬,并带着她一起逃到了晋国。子反得知真相后,气得咬牙切齿,对巫臣的怨恨丝毫不亚于子重。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等到楚共王即位后,子重和子反终于找到了报复的机会。他们联手在楚共王面前诬陷巫臣谋反,随后便擅自下令诛杀了巫臣留在楚国的族人,包括子阎、子荡、清尹弗忌以及已故将领襄老的儿子黑要。不仅如此,他们还瓜分了这些人的家产:子重夺走了子阎的财产,让沈尹和王子罢瓜分了子荡的家产,子反则霸占了黑要和清尹弗忌的财富。

远在晋国的巫臣得知族人惨遭杀害、家产被瓜分的噩耗后,悲痛欲绝,他从晋国给子重、子反寄去了一封书信,信中愤怒地写道:“你们这两个小人,凭借着邪恶贪婪的本性事奉君王,杀害了这么多无辜的族人。我发誓,一定要让你们为自己的所作所为付出代价,让你们一辈子疲于奔命,最终累死在奔波的路上!”

为了实现这个誓言,巫臣向晋景公请求出使吴国。晋景公正想寻找盟友牵制楚国,便欣然同意了。巫臣抵达吴国后,凭借着出众的才华和能言善辩的口才,很快便赢得了吴王寿梦的喜爱和信任。他趁机促成吴国与晋国建立外交关系,还带来了晋国的三十辆战车作为礼物,留下十五辆给吴国,帮助吴国提升军事装备。

不仅如此,巫臣还从晋国带来了优秀的射手和驾驭战车的士兵,亲自教导吴国人如何乘车作战、如何排列军阵,甚至鼓动吴国背叛楚国,与晋国联手对抗楚国。他还把自己的儿子狐庸留在吴国,让狐庸担任吴国的行人(负责外交事务的官员),进一步巩固吴晋之间的联系。

在巫臣的帮助下,吴国的军事力量迅速崛起,开始主动出兵攻打楚国及其附属国。他们先是攻打巢国(今安徽巢湖一带)和徐国(今江苏泗洪一带),楚国的子重不得不奉命率军奔驰救援。等到诸侯在马陵举行盟会的时候,吴国又趁机攻入了州来国(今安徽凤台一带),子重刚从郑国救援回来,又得立刻率军赶往州来。就这样,子重和子反在一年之内,七次奉命率军四处救援,疲于奔命,完全陷入了巫臣设下的圈套。

那些原本从属于楚国的蛮夷部落,也被吴国一一攻灭。吴国凭借着不断的征战,国力日益强盛,从此开始与中原各国建立正式的外交关系,成为春秋后期影响诸侯格局的重要力量。

这一年的冬天,卫国也发生了内乱。卫定公一直十分厌恶大夫孙林父,两人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孙林父担心继续留在卫国会遭到卫定公的迫害,便带着家眷和亲信逃离卫国,投奔到了晋国。后来,卫定公亲自前往晋国,经过一番交涉,晋国最终同意将戚邑(今河南濮阳一带)还给卫国,卫晋两国的关系才暂时得以缓和。

就在这鲁成公七年秋冬后两季,眼见这中原大地局势和矛盾冲突进一步升级,同时后来的灾祸祸患又增添了更多不稳定的因素,只见和先前一样静静藏于幕后注视这一切的王嘉瞬间眉头紧锁,内心也是愈发的五味杂陈,紧接着在看到有识之士相互联合通过智谋策略达成预定目的,避免更大的冲突和危机爆发之时,他的眉头也是微微舒展,紧接着在望向天边和苍茫大地,同时再度长叹几声之余,他便又一次缓缓道出他的反思思考和评价感悟之言来。

“唉,这秋冬之际的风,吹得人心头发紧啊!”王嘉望着庭院中飘落的枯叶,声音里满是沉沉的感慨,“楚国攻郑,诸侯救援,表面看是霸主联盟暂退强敌,可细看之下,不过是纷争的延续。子重、子反为一己私怨,滥杀无辜,逼得巫臣远走晋国;巫臣又以智谋借吴国之力,让楚国企图称霸的脚步屡屡受挫。这诸侯之间的恩怨纠葛,竟像一张越缠越紧的网,把多少百姓拖入战火,把多少城池推向危局!”

他转身看向案头那卷记录着楚晋吴三国纷争的竹简,指尖轻轻点在“巫臣教吴叛楚”的字句上,“要说这巫臣,也真是个狠角色。族人被害,他没有一味沉沦,反而借他国之力复仇,既报了私仇,又削弱了楚国的势力,让晋国多了个牵制楚国的盟友,倒是一举两得。可转念一想,他这一计虽妙,却也让江南的吴国从此卷入中原纷争,原本相对安宁的淮泗之地,如今也成了战场。这智谋啊,究竟是解危的良药,还是添乱的火种,真是难以说清。”

王嘉的目光又落到“马陵盟会”的记载上,眉头微微舒展了些,“好在诸侯们还知道联合抗敌,重温盟约,莒国的顺服也让联盟多了几分凝聚力。这就像寒冬里的一点火星,虽微弱,却能让人看到希望。要是各国都像这样,放下小利,共抗外敌,何愁蛮夷侵扰,何愁天下不宁?”

他抬头望向天边,夕阳正缓缓沉入远山,余晖洒在苍茫的大地上,带着几分萧瑟,也带着几分壮阔。“只是这安宁终究是暂时的。卫国内乱,孙林父出逃,晋国虽归还了戚邑,可卫晋之间的嫌隙怕是难以轻易消除。楚国经此打击,未必会善罢甘休;吴国崛起,野心也定会越来越大。这天下的棋局,还远未到收官的时候啊!”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王嘉轻轻叹了口气,语气中带着一丝无奈,却又藏着一丝期待,“但愿那些有识之士能多些长远之计,少些私怨纷争。毕竟,百姓要的是安稳日子,天下要的是太平盛世。这战火纷飞的日子,真该早点结束了……”

紧接着,在这之后不久,思虑良久之余,只见王嘉的脑海里,对于这一系列事情,此时此刻顿时便浮现出这一时期乃至后续时代诸子百家与名人大师的着作典籍中的佳句名篇,紧接着便轻声吟诵并细细感悟起这一切来。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王嘉轻声吟诵着《礼记》中的名句,目光悠远,“如今这天下,却尽是‘各亲其亲,各子其子’的纷争。诸侯们为了一己疆土之利,相互攻伐,哪里还记得‘讲信修睦’的大道?季大夫忧心华夏沉沦,可不正是因为这‘大道隐没’的缘故么?”

他指尖划过案头的《道德经》竹简,喃喃道:“老子说‘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可楚国攻郑、吴国伐郯,刀兵四起,百姓流离。子重、子反为私怨而兴杀戮,巫臣借兵戈以报私仇,这兵戈之祸,竟成了诸侯手中的玩物。若能如老子所言‘以道莅天下’,何至于此啊!”

转而想起孔子的教诲,他不禁轻叹:“‘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如今礼崩乐坏,鼷鼠咬坏郊祭之牛,是上天警示礼的废弃;诸侯盟会虽多,却难有真心相待,不过是利益的暂时联结。马陵盟会重温旧约,可这‘礼’若只停留在盟誓的纸面上,而非深入人心,终究是镜花水月。”

他又拿起《左传》中记录的先哲之言,低声念道:“‘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季大夫的警示,不正是这番道理么?诸侯们耽于安逸,军备废弛,等到蛮夷兵临城下才仓促应对,这便是‘无备’之患啊!”

最后,他望向窗外苍茫的暮色,吟诵起《诗经》中的句子:“‘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惠此中国,以绥四方’。百姓早已厌倦了战火,渴望能有‘小康’之日。可这诸侯纷争不休,何时才能让‘绥四方’的愿景成真?”

王嘉合上竹简,眼中满是思索:“诸子百家的智慧,早把治乱兴衰的道理说得明明白白。可为何历代诸侯,总是重蹈覆辙?或许,这‘知’与‘行’之间,还差着太远的距离……”

后来,又过了没多久…

在这之中,王嘉与许多相关人士进行交流,并且有了许多自己的感悟。

再到了后来,当他的思绪回到现实中时,他便将其中重要的信息记录在他先前准备好的小竹简小册子上,之后再细细分析。

然后,他在完成自己手中的书籍整理与分类工作后,他便马不停蹄的带着自己的疑惑,前往他的老师左丘明丘明先生休息以及办公的地方,寻求答疑解惑。

王嘉将小竹简册子紧紧攥在手中,指尖因用力而微微泛白。册子里密密麻麻刻着他的思考:“吴晋通好,是福是祸?”“巫臣之智,当赞当责?”“诸侯盟会,如何能长久?”每一个问题都像一颗沉甸甸的石子,压在他心头。

整理完最后一捆竹简,他顾不得擦拭额角的汗珠,便快步穿过书库的回廊。庭院里的银杏叶已落了满地,踩上去沙沙作响,像是在催促着他。来到左丘明先生的居所前,他轻轻整理了一下衣襟,恭敬地叩了叩门。

“进来吧。”屋内传来先生温润的声音。

王嘉推门而入,只见左丘明先生正坐在案前,手中捧着一卷竹简,昏黄的灯火在他银白的胡须上跳跃。他连忙上前躬身行礼:“学生王嘉,有惑请教先生。”

左丘明放下竹简,抬眸看向他,眼中带着温和的笑意:“嘉儿来得正好,我正想问问你近期整理典籍的心得。你且坐下说。”

王嘉谢过先生,在案前坐下,将手中的小竹简册子递了过去:“先生,这是学生近期观察鲁成公七年局势的一些疑问。学生不解,巫臣借吴国之力报复楚国,虽报了私仇,却让江南战火再起,这样的智谋,究竟该不该推崇?”

左丘明接过册子,细细翻看,时而颔首,时而蹙眉。片刻后,他缓缓开口:“嘉儿,你能看到智谋背后的利弊,已是难得。巫臣之事,需从多面来看。他族人被害,复仇之心固然可理解,但其借兵戈搅动天下,让无辜百姓卷入战乱,这便是其过。可反过来看,他促成吴晋通好,牵制了楚国的霸权,也让中原诸侯多了一层屏障,这又是其功。”

他顿了顿,继续道:“春秋之时,诸侯纷争,智谋往往与利益、恩怨交织。没有绝对的善,也没有绝对的恶。关键在于,这智谋最终是让天下趋向安宁,还是让祸乱愈发深重。”

王嘉听得入了神,又问道:“那诸侯盟会为何总是难以长久?马陵盟会刚过,可学生总觉得,诸侯之间的嫌隙并未真正消除。”

左丘明叹了口气:“盟会的根基,在于‘利’与‘信’。诸侯因共同的利益而结盟,可利益瞬息万变,一旦利益冲突,盟约便形同虚设。至于‘信’,如今礼崩乐坏,诸侯多以权谋为先,诚信早已淡薄。马陵盟会虽重温旧约,但若没有真正的信任与共同的愿景,不过是暂时的苟合罢了。”

他看向王嘉,眼中带着期许:“嘉儿,你要记住,历史的价值,不仅在于记录事件,更在于从中汲取教训。你能思考这些问题,说明你已开始触摸历史的本质。日后整理典籍,既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

王嘉茅塞顿开,起身再次躬身行礼:“多谢先生指点,学生明白了!”

左丘明微微一笑,挥手道:“去吧,继续你的整理工作。若再有疑问,随时可来寻我。”

王嘉捧着小竹简册子,脚步轻快地走出先生的居所。夜色渐深,星光点点,他的心中却一片通明。那些困扰他的疑问,在先生的点拨下,渐渐有了清晰的答案。他知道,这场答疑解惑之旅,不仅解决了他的疑惑,更让他对历史与人生有了更深的感悟。

紧接着,在这之后不久,王嘉在思虑良久之余,也是与他的那几个师哥师姐也进行了一系列的交流。

在此基础上,他又了解到了更多的知识,有了更多的感悟。

这一天,很快也就过去了。

接下来,当我们缓缓告别鲁成公七年,迈着轻快的脚步来到鲁成公执政鲁国第八个年头的时候…在这之中,又会发生什么颇有趣味且引人深思事情呢?

接下来,就让我们拭目以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