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符号完全重合的瞬间,米凡 1 号核心舱传来轻微震颤,那震颤如同心脏的跳动,规律而有力,不是杂乱的震动,而是带着规律的 “嗡 - 嗡 “声,每过两秒就会轻哼一次,像飞船在回应远方的呼唤,那呼唤来自遥远的原星,充满了亲切与温暖,仿佛是故乡在召唤着漂泊的游子 —— 这是飞船与原星自转角动量产生的量子纠缠反应,量子纠缠的神秘力量将飞船与原星紧密相连,无论距离多远,都能相互感应,驾驶舱内的重力计同步显示出极其微弱的重力波动,那波动如同湖面的涟漪,轻柔而缓慢,相当于原星表面重力的万分之一,却像远方母星发来的心跳回应,每一次波动都传递着母星的气息,让船员们感受到故乡的存在。
波动的周期稳定在五十八分钟再加六分之一个小时 —— 差不多就是一个小时的光景,与原星地核振动的频率完全一致,地核的振动是地球生命的源泉,是原星活力的象征,当时负责监测的工程师还特意将这组波动曲线保存为 “故乡的心跳 “,设置成了自己的终端屏保,每次看到这个屏保,屏幕上跳动的曲线就像故乡的脉搏,都能感受到来自故乡的温暖,缓解思乡之情;舱内的原星土壤样本还同步鼓起零点一毫米的小包,那隆起的形状与原星上青藏高原的轮廓相似,青藏高原雄伟而壮丽,雪山连绵,草原辽阔,连珠穆朗玛峰八千八百四十八点八六米的精确高度都能精准复刻出来,珠峰的高度是地球的骄傲,是无数登山者向往的目标,土壤样本里还掺着几粒原星特有的石英砂,石英砂在全息光线下泛着淡白色的光,光芒柔和而纯净,像细小的钻石,砂粒的棱角还保留着河流冲刷的痕迹,是来自长江上游的沉积物,每一粒砂都承载着长江的故事与原星的记忆,见证了原星的变迁。
“基座 Ω 曲线的深度必须是那个像永远数不完的圆周率数字对应的厘米长度。“米凡补充道,他说话时语气坚定而自信,眼神中满是笃定,弯腰用指尖碰了碰地面的圆环,指尖刚触到光纹,就传来一阵轻微的酥麻感,像有细小的电流在指尖流动,圆环就泛起一圈淡蓝色的涟漪,涟漪如同一圈圈扩散的水波,在地面上缓缓展开,扩散的速度与原星上池塘水波的速度相同 —— 每秒会向外跑零点三米,那速度缓慢而平稳,像时间在慢慢流淌。
他靴底碾过的金属微粒突然排列成圆周率的无限小数序列,微粒是银白色的,在地面上闪烁着微弱的光芒,像撒了一地的碎银,直径只有五十纳米 —— 细得像一根头发丝劈成几万份那么细,纤细得让人惊叹,排列时还会发出极细的 “沙沙 “声,像无数只微小的虫子在书写宇宙的密码,又似细小的雨滴落在树叶上,每一个数字都充满了神秘的力量,仿佛蕴含着宇宙的终极奥秘,“这是宇宙给所有文明的通用邮票,小数点后的每一位数字,都是母星写给宇宙的邮政编码,每一个编码都能让宇宙准确地找到我们的故乡,让我们在浩瀚的宇宙中不再孤单。“
他弯腰将微粒聚拢,动作轻柔而专注,生怕破坏了微粒的排列,有时搓捻成微型星图(呈现出原星所在的星域坐标,以及周围七颗伴星的运行轨迹,它们彼此的引力参数构成了一个完美的谐振系统,相互吸引又相互制衡,每一颗恒星都在这个系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星图边缘还标注着每颗恒星的编号 —— 比如 “原星 - α - 01““伴星 - β - 03“),星图精致而准确,每一个细节都清晰可见,仿佛将真实的星域缩小后放在了眼前;有时又形成原星卫星轨道的图案,卫星轨道清晰而规整,像给原星画了一个圈,连卫星的相位(比如月球的上弦月、下弦月状态)、近地点与远地点的位置都精确模拟,上弦月时月球的轮廓清晰可见,像一把弯弯的镰刀,下弦月时则带着几分朦胧的美感,似被薄纱笼罩,误差连半度都不到,精准得像被校准过的罗盘,每一个数据都经过了严格的验证,轨道上还能看到微小的 “卫星模型 “在缓慢移动,模型小巧而逼真,模型上甚至能看到月球表面的环形山纹路,环形山的形状各异,有的像圆形的坑洞,有的像不规则的洼地,仿佛是月球的独特印记,记录着月球的历史。
小主,
喷气式机动车的轰鸣中,那轰鸣声震耳欲聋,像惊雷在耳边炸响,却丝毫没有影响舒美丽的专注力,她的全部注意力都集中在米凡的终端上,突然捕捉到米凡终端泄露的数据流 —— 数据流以淡蓝色光粒的形式从终端缝隙中渗出,光粒如同调皮的小精灵,在空气中跳跃、翻滚,像不小心打翻的星尘,洒满了地面,光粒落在地面上还会短暂滚动,留下淡淡的痕迹,再融入纳米光纹,与光纹融为一体,不分彼此。
那是他凌晨三点,当整个实验室都安静下来时破解的 “故土记忆编码 “,凌晨的实验室寂静无声,只有仪器运行的细微声响,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当时他在实验室里熬了一整夜,眼底还带着淡淡的红血丝,那红血丝是疲惫的象征,却也彰显着他的执着,为了破解编码,他不知疲倦地尝试着各种方法,空了三个咖啡杯,杯底还留着淡淡的咖啡渍,咖啡的香气仿佛还弥漫在空气中,提神醒脑,桌面散落着几张写满公式的便签纸,便签纸上的字迹潦草却有力,每一个公式都凝聚着他的心血,此刻正以脑电波的形式注入光纤维 —— 当旗帜升起时,旗帜在风中飘扬,带着庄严与肃穆,红色的旗帜在阳光下格外鲜艳,每个注视它的人都会闻到童年记忆里的故乡气息,那气息不是模糊的,而是带着具体的场景感。
有人会闻到外婆厨房飘来的红烧肉香,红烧肉的香气浓郁醇厚,从厨房窗户飘出,弥漫在整个院子里,连肉皮炖烂后的黏腻口感都仿佛能尝到,那口感让人回味无穷,想起外婆温柔的笑容;有人会闻到故乡雨后泥土的腥气,泥土的气息清新自然,混着青草的清新,像刚走过乡间的小路,路边的青草还带着水珠,沾湿了裤脚;那气息的分子结构被精确编码成光纤维的振动频率,与原星不同地区的标志性气味分子振动频率一一对应(比如江南茉莉香对应的频率,大约是每秒跳两百八十七次舞,每一次跳动都散发着茉莉的清香,闻起来带着清晨露水的清新,像刚摘下的茉莉花还沾着水珠,水珠在花瓣上滚动,格外美丽,茉莉的香气清新淡雅,让人心情愉悦;塞北牧草香对应的频率,大约是每秒晃一百九十六下,每一次晃动都带着草原的辽阔,裹着草原阳光的温暖,像躺在晒过的干草堆上,干草的香气让人安心,耳边还能听到牛羊的叫声)。
她突然想起昨夜米凡在实验室的样子:实验室的灯光是柔和的暖黄色,光线从天花板的漫射板洒下来,不刺眼却足够明亮,照亮了整个实验室的每一个角落,让实验室内的每一件物品都清晰可见;他用指尖蘸着茶水在桌面画辅助线,指尖的动作轻柔而熟练,茶水在桌面上晕开,形成淡淡的痕迹,茶水是原星特有的龙井,茶叶在水中舒展,像一片片绿色的叶子,散发着淡淡的茶香,用八十摄氏度的温水冲泡 —— 水温不烫不凉,刚好能激出茶香,还冒着淡淡的热气,热气在空气中缓缓上升,遇冷后又慢慢消散,茶渍晕染的范围恰好与记忆编码的变量边界重合,形成一个不规则的椭圆形,椭圆的边缘模糊而自然,像水墨画中的晕染效果。
他偶尔会停下笔,望着窗外的虚拟星空发呆 —— 那片星空是按照原星北半球的星空模拟的,星星闪烁着明亮的光芒,像无数颗钻石镶嵌在黑色的幕布上,能看到猎户座、大熊座,星座的轮廓清晰可辨,猎户座的腰带三星排列整齐,大熊座的北斗七星像一把勺子,仿佛在与原星对话,每一颗星星都在诉说着宇宙的故事,传递着来自远方的信息;那时他说:“所有乡愁,本质都是神经突触与母星磁场的量子纠缠,记忆是可以被量子储存的乡愁,每一段记忆都承载着我们对故乡的思念,无论我们走多远,都能通过这些记忆感受到故乡的温暖。“
实验室的恒温系统显示当时的室温是二十一点五摄氏度,这个温度不冷不热,让人感觉格外舒适,与他童年卧室的平均温度完全一致,童年时他的卧室窗外有一棵老槐树,槐树高大而粗壮,树干上布满了年轮,记录着岁月的流逝,每到夏天就会飘来槐花香,槐花的香气清新淡雅,弥漫在整个房间里,风一吹,槐花落在窗台上,像给窗台铺了一层白色的雪,洁白而美丽,他常常会捡起槐花,夹在书本里做成标本;墙上老式挂钟的滴答声与原星标准时间分秒不差,钟摆的摆动幅度始终保持在三点七度的角度,像个守时的节拍器,每一次摆动都精准无误,发出 “滴答、滴答 “的声音,陪伴着他度过一个个日夜,钟面上还留着他小时候用铅笔刻下的细小划痕 —— 那是他七岁时测量身高时刻的,旁边还歪歪扭扭写着 “米凡,一米二 “,字迹虽稚嫩却充满了童真,记录着他成长的印记。
而他那句话的声波波形,此刻正以微电流的形式在她的神经末梢流动,电流的速度飞快,瞬间传遍全身,电流强度随情绪波动,画出零点三毫安的正弦曲线,曲线的起伏如同情绪的波动,时而高涨,时而低落,像一条跟着心情起伏的 “电流小波浪 “,让她指尖微微发麻,那麻感传遍全身,连握着终端的力度都不自觉地变轻了,仿佛生怕破坏了这美好的瞬间,生怕惊扰了这份来自故乡的记忆与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