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开始哼唱。
声音没经过任何美化,直接录入。副歌部分,她故意让气息不稳,制造轻微的破音。然后把这段人声复制三遍,分别延迟0.1秒、0.2秒、0.3秒,叠在一起。效果像是一群人在不同时间点同时开口,却又错开了节奏。
软件突然弹出警告:“相位冲突,建议自动校准。”
她关掉提示。
手动把耳钉采样插入延迟空隙,形成一种类似老式答录机的回声。血迹在银饰表面的分布不规则,导电性也时强时弱,导致每次共振的波形都有细微差异。她索性把血迹的形状拍下来,导入绘图软件,转成波形包络图,反向调节滤波器的截止频率。
音色变了。
原本干净的电子音被“锈蚀”了,像是从一台老旧收音机里传出来的。她把这段滤波曲线命名为“血锈1.0”,保存进自定义预设库。
第三轨加入吉他采样,但不是常规的扫弦。她把一段民谣旋律拆成单音,每个音符之间留出0.5秒的空白,像是脚步踩在空旷的铁桥上。再把耳钉共振的底噪混进去,让每个音符都带着金属的余震。
副歌响起时,所有音轨汇合。
电子节拍如锈链拖行,人声层叠着电流杂音,吉他单音像雨滴落在铁皮屋顶。最底下,那缕沙沙声始终没断,像是记忆在金属上缓慢刮擦。
她听了一遍,没动。
又听了一遍,把副歌部分的人声再降半音,让声音更沉,更像从井底传来。然后在结尾处加入一段极短的静默——两秒。不是空白,而是把所有音轨的底噪拉到极致,形成一种“被监听”的听感。
小样完成了。
她没上传平台,也没分享链接。只是把文件拖进一个加密文件夹,命名为“独立制作v1”。文件夹图标是她自己设计的:一枚裂开的音符,边缘泛着暗红。
屏幕光映在她脸上,右耳缠着胶带,耳机线垂在桌角,像一根断掉的神经。
她打开另一个软件,开始拆解《锈河》的节奏结构。电子节拍的每一拍都被标记了时间戳,她发现0.3秒的延迟恰好和周砚秋在录音棚提出的“量子残响”方案吻合。但她没用他的技术,她是用血和耳钉自己撞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