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章 陈汤:“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在这封奏疏中,陈汤阐述了出兵的必要性和辉煌战果,并写下了那句流传千古的豪言壮语:

“臣闻天下之大义,当混为一。

昔有唐、虞,今有强汉。

匈奴呼韩邪单于已称北藩,唯郅支单于叛逆,未伏其辜,大夏之西,以为强汉不能臣也。

郅支单于惨毒行于民,大恶通于天。

臣延寿、臣汤将义兵,行天诛,赖陛下神灵,阴阳并应,陷阵克敌,斩郅支首及名王以下。

宜悬头槀街蛮夷邸间,以示万里,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然而,凯旋的将军等来的不是封赏,而是弹劾。

丞相匡衡、石显等朝中权贵,抓住陈汤“矫制”(假传圣旨)和战时搜刮金银财宝(“盗所收康居财物”)的小辫子,大做文章,认为他“无节”、“不节”,要求治罪。

一场关于“过程正义”与“结果正义”的激烈辩论在朝堂展开。

一方认为,陈汤立下不世之功,应封爵重赏;

另一方认为,其行为是严重违纪,功不抵过。

最终,在刘向等正直大臣的力保下,汉元帝采取了折中方案:赦免其矫制之罪,承认其战功,封甘延寿为义成侯,陈汤为关内侯,食邑各三百户。

但并未给予他们应得的更高封赏。

陈汤的晚年颇为坎坷。

他性格中的缺点(如贪财、言行不谨)使他屡次被人抓住把柄,几度被免官,甚至下狱。

但每当西域有危机,朝廷又不得不起用他,可见其才能之不可或缺。

最终,他死于长安,一生大起大落。

然而,陈汤此战的历史意义,远远超越了他个人的荣辱得失:

1. 彻底解决匈奴边患:郅支单于的覆灭,标志着反汉的北匈奴势力的终结。

南匈奴呼韩邪单于闻讯且喜且惧,彻底臣服,于公元前33年亲往长安朝见,并迎娶王昭君,开启了汉匈之间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和平时期。

可以说,陈汤这一战,打出了汉朝边境的长期安定。

2. 极大提升汉朝国威:“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不仅是一句口号,更是一次成功的实践。

它将汉朝的军事威慑力和政治影响力推向了西域乃至中亚的极致,巩固了汉朝对西域的统治,维护了丝绸之路的畅通。

3. 确立“虽远必诛”的战略原则:陈汤的行动,体现了汉代积极防御、攻势防御的进取精神,为后世处理边疆危机提供了大胆的战略先例。

总结而言,陈汤是一位典型的“结果导向”的实干家。

他或许不是一个完美的道德楷模,但他拥有超凡的战略眼光、惊人的胆魄和果断的执行力。

在历史的关键节点,他敢于打破常规,承担巨大的个人风险,为国家和民族消除了心腹大患。

他的一生,是对“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这一古训的最佳诠释。

陈汤,这位汉代的“战神”,用他充满争议却又光辉夺目的一生,在中华民族的史册上,刻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