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0章 北宋第一词人:苏轼的波折人生

历史奇人传 山羊02 1700 字 15天前

熙宁四年(1071年) 因在朝中处境艰难,自请外放,被任命为杭州通判。七月离京,苏辙送至颍州,首次谒见致仕于此的欧阳修。十一月抵杭,写下大量歌咏西湖的诗篇。

熙宁七年(1074年) 杭州任满,主动请求北调,以便与在济南的弟弟相近。被任命为密州(今山东诸城)知州。

在密州,写下着名的《江城子·密州出猎》(“老夫聊发少年狂”)和《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丙辰中秋”)。

熙宁十年(1077年) 徙知徐州。到任不久,即遇黄河决口,洪水围城。苏轼亲率军民筑堤抢险,过家门而不入,最终保全一城生灵。

元丰二年(1079年) 徙知湖州。到任后,按惯例作《湖州谢上表》,其中“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等语,被新党官员李定、舒亶等人弹劾为“讥讽新政”、“愚弄朝廷”、“指斥乘舆”。

七月二十八日,御史台官吏皇甫遵奉命到湖州逮捕苏轼。八月十八日,被押赴台狱,这就是着名的“乌台诗案”。在狱中度过百余日,几近被杀。后因太后病重、神宗犹豫及王安石“安有圣世而杀才士乎”的劝谏,得以从轻发落。

第四章 黄州谪居与精神升华 (1080-1084)

元丰三年(1080年) 被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本州安置,不得签书公事。实为受地方官监视的罪官。二月抵黄,初居定惠院,后迁临皋亭。

元丰四年(1081年) 生活困窘,故友马正卿为其请得城东荒地数十亩。苏轼躬耕其中,自号“东坡居士”。精神与艺术在此得到蜕变与升华。

元丰五年(1082年) 创作巅峰之年。三月,游沙湖,作《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七月和十月,两次泛舟赤壁,写下千古名篇《前赤壁赋》与《后赤壁赋》,以及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

小主,

筑“东坡雪堂”,作为游憩之所。

元丰七年(1084年) 神宗下手诏,将苏轼量移(即调到条件较好的邻近地区)汝州(今河南临汝)。

四月离黄州,途中游庐山,作《题西林壁》(“不识庐山真面目”);至金陵,会见退休的王安石,二人尽释前嫌,唱和诗文,同游钟山。

第五章 元佑起伏与再贬岭南 (1085-1094)

元丰八年(1085年) 神宗崩,哲宗即位,太皇太后高氏垂帘听政,起用司马光等旧臣,史称“元佑更化”。

苏轼在赴汝州途中接到诏令,被起用为登州(今山东蓬莱)知州。到任五日,即被召还朝,任礼部郎中,半月后升为中书舍人。

元佑元年(1086年) 升任翰林学士、知制诰,成为皇帝身边的近臣,达到其政治生涯的顶峰。

但苏轼反对司马光尽废新法的“蛮干”政策,主张“参用所长”,因而又遭旧党疑忌。陷入“洛蜀党争”,受到程颐门人攻击。

元佑四年(1089年) 连上章疏,请求外郡。以龙图阁学士身份出任杭州知州。

元佑五年(1090年) 在杭州任上,率众疏浚西湖,筑成长堤,后人称“苏堤”。并建立中国最早的公立医院“安乐坊”,赈灾济民,政绩斐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