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十一年(1638年)进入贵州,抵达云南。经贵州独山、都匀、盘县等地进入云南。在云南,他广泛游历,重点考察了滇东和滇南的喀斯特地貌,如探访泸西阿庐古洞、建水燕子洞等。年底,抵达鸡足山,在悉檀寺安葬了静闻和尚的骨灰,了却心愿。
崇祯十二年(1639年)深入滇西,探寻江源。 这是他考察的巅峰之年。他系统考察了丽江、大理地区,登苍山,游洱海。
最重要的成就是,他冒着生命危险,深入滇西瘴疠之地,追踪澜沧江、怒江和金沙江的流向。通过实地勘察,他首次明确提出金沙江是长江的正源,否定了自《禹贡》以来“岷山导江”的千年旧说。这是中国地理学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期间,他因足疾无法行走,受丽江木士司资助并派人护送,在鸡足山修志。
崇祯十三年(1640年) 重病东归。 在云南考察期间,因长期风餐露宿,身患重病(可能为足疾恶化并感染足疾),双足俱废。云南地方官念其功绩,派人用滑竿历时150余天,将其护送回江阴老家。
第四阶段:晚年与身后名(1641-至今)
崇祯十四年(1641年) 正月,病逝于江阴家中,享年54岁。临终前,其病榻旁仍摆放着旅途采集的岩石标本。
他的游记手稿由友人王忠纫、季梦良等整理,但其后因战乱散佚甚多。经后人搜集,现存《徐霞客游记》约60余万字,仅为原稿的六分之一。
《徐霞客游记》 被誉为“明末社会的百科全书”,既是系统考察中国地貌地质的地理名着,又是描绘华夏风景资源的旅游巨篇,也是文字优美的文学佳作。他在石灰岩地貌(喀斯特地貌)研究方面的贡献,比西方早了一百五十余年。
后世尊称他为“游圣”,其不畏艰险、求真探索的科学精神,至今仍被世人景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