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06章 晚年沉思

历史奇人传 山羊02 1394 字 11天前

永乐十六年(1418)三月二十八日,姚广孝,这位大明王朝最具传奇色彩的开国元勋,在庆寿寺溘然长逝,如同油尽灯枯,平静而终。

消息传出,成祖朱棣悲恸不已,为之废朝二日,以示哀悼。追赠推诚辅国协谋宣力文臣、特进荣禄大夫、上柱国、荣国公,谥号恭靖。以文臣之身追赠“荣国公”这等顶级勋爵,在明代极为罕见,哀荣至极。皇帝还亲自为他撰写神道碑文,赐葬于房山县(今北京房山区),并下令配享太庙,成为有明一代唯一一位获此殊荣的僧人。

在他临终前,曾留下最后一首诗,诗风平和冲淡,仿佛已看破一切:

“三十余年寄燕间,来往真如鹤般闲。

幸逢盛世明如日,得保余生老故山。”

诗中以“闲鹤”自比,感念盛世,似乎对自己得以善终于熟悉的寺庙(视为故山)而感到欣慰。这无疑是他希望留给世人的最终形象——一个功成身退、安然归去的智者。

然而,在整理他极其简朴的遗物时,人们在他常读的经卷之下,发现了一幅他亲笔绘制的《靖难行军图》。图上精细地标注了当年燕军南下的大小战役、行军路线、关键节点。而在图卷的边缘,有一行几乎难以辨认的、笔力已显颤抖的蝇头小字,那墨迹新旧不一,似乎是在不同时期,反复斟酌后添加上去的:

“一念之差,血流成河。功过是非,留与后人。”

这十六个字,与那首示人以平静的绝笔诗形成了巨大的反差,仿佛是他内心深处从未真正平息的风暴,是那袭黑色僧衣之下,最终也无法完全超脱的、属于“人”的复杂灵魂的独白。

这位集僧侣、谋士、政治家、学者于一身的“黑衣宰相”,以其深不可测的智慧与矛盾重重的一生,彻底改变了明朝的历史走向。他身陷世间最残酷的权力斗争核心,却始终保持着一种出世者的清醒与淡泊。他既是永乐盛世的缔造者之一,也是那场骨肉相残内战的主要策划者。他的故事,他的功过,他的内心世界,正如他自己所预言的那样,永远地“留与后人”,成为了永乐盛世乃至整个大明王朝历史中,最耐人寻味、也最难以简单评说的传奇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