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危机很快再次降临。太宗二年(1230),拖雷突然率军西征,不告而行。这明显是对汗权的挑战。窝阔台欲派兵追击,被耶律楚材劝阻:
拖雷大王乃陛下亲弟,若以兵戈相见,恐伤先帝在天之灵。不若遣使慰劳,封以重爵,示以恩信。
窝阔台依计而行,封拖雷为西征元帅,并遣使犒军。拖雷见兄长如此宽厚,心生惭愧,遂效忠不贰。
在稳定内部的同时,耶律楚材开始推行文化政策。他奏请设立国子监,让蒙古子弟学习汉文;又建立编修所,整理典籍。一日,窝阔台问:儒者何用?
耶律楚材命人取来一张弓:治国如治弓,弓需良匠,国需良臣。儒者,治国之良匠也。
他随手折断一支箭:此易折也。又取九支箭束在一起:此难折也。儒者之道,在使万民同心。
这个生动的比喻让窝阔台深受启发。从此,蒙古贵族开始重视儒学。
太宗五年(1232),耶律楚材随窝阔台南征金国。在围攻汴京时,蒙古将领多主张屠城。耶律楚材连夜求见:
得地无民,将焉用之?且奇巧之工,厚藏之家,皆萃于此。若尽杀之,将无所获。
窝阔台犹豫不决。耶律楚材又道:凡弓矢、甲仗、金玉等匠及官民富贵之家,皆聚此城。杀之则一无所得,是徒劳也。
这番话说动了窝阔台,汴京一百四十七万生灵得以保全。消息传开,沿途城池纷纷归降,大大加速了灭金进程。
回师途中,窝阔台感慨地对耶律楚材说:朕初即位时,诸王皆疑。若非先生定策,安有今日?
耶律楚材谦道:此皆陛下英明所致。然臣尚有一言:得天下易,治天下难。今当以儒术化民,以仁政治国,方能使国祚绵长。
夕阳西下,两位君臣并辔而行。耶律楚材望着这片重归和平的土地,心中浮现出成吉思汗临终前的嘱托。他知道,自己终于不负所托,为大蒙古国找到了一条通往文明的道路。
而这条道路,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