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6章 对手的联合施压

“四海1号”引发的市场热潮尚未消退,它那极具杀伤力的性价比和初步展现的生态协同能力,像一根尖锐的楔子,狠狠钉入了原本相对平衡的市场格局,彻底触动了所有竞争对手最敏感的神经。

石磊的迅聊感受到了用户时间被进一步分割的威胁,尤其是“叮叮”与手机的深度绑定。

秦风的传统零售联盟目睹了线上渠道更加凶猛的冲击。

徐远看到了四海估值再次飙升、其资本操作空间被压缩。

而林薇,则警惕于四海通过硬件入口进一步扩大其舆论影响力版图。

共同的危机感,让这些平日里或有竞争、或有嫌隙的商业巨头,第一次真正携起手来。

这一次,他们没有选择在正面市场上硬碰硬——

无论是价格战、功能模仿还是舆论骚扰,他们之前都已尝试过,效果有限。

他们选择了一个更隐蔽、也更凶险的战场。

利用规则和舆论,从政策和道德层面发起围剿。

一场精心策划的联合行动,在暗流涌动中悄然展开。

四月下旬,由秦风牵头,联合了十余家大型传统零售企业、家电卖场以及数家与迅聊关系密切的软件开发商,共同向轩国商业部下属的“公平竞争委员会”递交了一份厚厚的联名报告。

报告措辞严谨,引经据典,核心指控四海集团利用其“市场支配地位”,实施“不正当竞争”。

报告列举了“三大罪状”:

一、 “二选一”垄断嫌疑:指控四海商城利用其平台优势,胁迫品牌商和供应商不得在其他竞争平台(尤其是秦风的“万货汇”及其联盟伙伴的线上渠道)进行销售或提供同等优惠,限制了品牌商的经营自由和消费者的选择权。

二、 “数据垄断”与“生态捆绑”: 指控四海通过“叮叮”、“视觉”、“商城”、“手机”等生态化产品,过度收集用户数据,并利用这些数据优势进行“生态捆绑”,排斥其他独立APP和服务,阻碍创新,挤压中小创业者的生存空间。

三、 “低于成本价倾销”:直指“四海1号”手机的定价策略,质疑其利用其他业务的利润补贴硬件,以低于成本的价格销售,意图扼杀竞争对手,扰乱正常的市场秩序。

这份报告很快被有意地“泄露”给了媒体。

几乎在同一时间,林薇掌控的风尚传媒集团及其关联的众多媒体平台,开动了全部宣传机器,对这一事件进行了铺天盖地的报道和解读。

这一次,林薇的手段更加高明和老辣。

她的媒体没有直接下定论,而是打着“关注市场公平”、“促进健康发展”的旗号,进行“深度调查”和“专家研讨”。

《多家企业联名发声,质疑四海生态模式涉嫌垄断》

《专家热议:巨头生态扩张的边界在哪里?》

《“二选一”还是“最优选”?商家遭遇平台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