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自悄然躲进无人的回廊角落,才任由那股难以言说的酸楚和失落漫上心头,化作无声的泪滴。
原来,仅仅只是那人的一句话,就能让他重焕光彩。
春芽在这天早晨,就在店门前支起了大锅。
开始熬制玉米稀粥,蒸制玉米窝头,免费发给街头的乞儿和吃不起饭的穷苦人。
张氏、春义、兰香、红杏几个新收的丫鬟和小厮一起帮忙。
每天店门前都挤满了人,人们千恩万谢,交口传颂李府李姑娘的大善举。
玉米这种粮食迅速在扬州扬名!
五日后,京城赵府。
管家捧着那封火漆密信疾步送入书房。
赵士荣大学士验过火漆,拆信细读,神色骤然凝重。
女婿林正清笔下所陈山东灾情之惨烈、漕运梗阻之隐患,字字千钧。
小主,
他深知此信分量,绝非寻常奏报。
片刻沉吟,赵士荣眸中精光一闪,已有决断。
他当即吩咐: “备轿,从侧门出,去王御史府上。”
他需即刻密会两位在户部与都察院的门生故旧,不动声色地核实山东粮仓库存与近期驿报细节。
同时,他命长子立刻前往山东会馆,寻籍贯灾区的官员,私下探听乡情真貌。
这一切必须在宫门下钥前完成。
他要在明日早朝之前,便将所有脉络梳理清晰,将林正清奏陈之策揣摩透彻,准备好一套周密的进言说词。
今夜,赵府的书灯,注定长明。
次日,紫禁城文华殿内,殿议气氛凝重。
内阁大臣与六部堂官齐聚,商讨应对山东灾情之策。
首辅李时言主持议政。
山东巡抚八百里加急奏报雪灾情况,称冻死饿死者已逾万人,灾民流离失所,“人相食’惨剧频发,形势危急。
殿内关于山东灾情的廷议陷入了僵局。
李首辅提出的“开仓放粮、南粮北调”之策虽是正理。
却卡在了户部尚书杜溥提出的“远水难救近火”这一现实难题上。
殿内众臣议论纷纷,嘈杂声中却尽是空谈,无人能提出即刻缓解灾情的良方。
就在此时,一直沉默不语的赵士荣大学士手持一份奏疏,稳步出列。
殿内顿时安静了几分,所有目光都聚焦在他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