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哲捕捉到了这个灵感的火花:“对!聚焦于一个我们熟悉且能验证的微观场景。比如,开发一个‘校园商业智能分析平台’原型,帮助校内咖啡馆、打印店或者学生活动策划者优化运营?这既能展示我们的技术,又规避了金融风险,还具有社会实验价值。”
王哲走到白板前,开始勾勒框架,他的思路清晰,层层递进:
“第一,项目定位:避免宏大叙事,聚焦‘小而美’的垂直领域。校园是一个相对封闭、数据可得性高的完美试验场。
第二,技术迁移:涛哥的‘信息雷达’可以调整为目标,收集校内论坛、消费一卡通(匿名化数据需申请)、外卖平台等公开或可获取的数据;小蕊的风险控制和模型构建能力,用于分析客流规律、热门商品偏好、活动效果预测等;壮哥对市场情绪的敏感度,可以转化为对‘校园热点’和‘消费趋势’的洞察。
第三,产品形态:开发一个简易的Web应用或数据分析报告生成器,让非技术用户也能理解结果。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第四,创新性证明:我们的核心创新不在于发明全新技术,而在于将成熟的金融数据分析方法,创造性地应用于非金融的微观生活场景,证明其普适价值。”
这番阐述,将一个模糊的想法迅速结构化,明确了方向、方法和可行性,让其他三人纷纷点头。
在讨论陷入细节僵局时,王哲再次动用了他的超感能力。他并非直接获取答案,而是尝试进行一种“需求洞察”——他将注意力扩散到整个校园,感知同学们在食堂排队时抱怨某个窗口效率低下、在社团活动中为拉不到赞助发愁、在期末复习时寻找安静又实惠的咖啡馆……这些细微的、日常的“痛点”如同无数光点,在他的感知中闪烁。他将这种模糊的“集体需求场”的感受,转化为具体的产品功能建议:“也许我们可以加入‘高峰时段预测’功能,或者‘社团活动赞助商匹配度分析’模块?”这些提议往往能切中要害,让团队惊讶于他对用户需求的敏锐把握。这种能力,仿佛为团队的创意装上了一副特殊的“洞察透镜”。
目标一旦确立,紧张感便扑面而来。十天时间,要完成从创意到计划书、甚至初步原型的全部工作,任务极其艰巨。王哲迅速进行了分工:
“涛哥,你负责技术路径规划和核心数据抓取模块的搭建,这是基础。
小蕊,你主导计划书的撰写,特别是市场分析、模型框架和风险评估部分,确保逻辑严谨。
壮哥,你负责市场调研,实地走访几家校内商铺,了解他们的真实需求和痛点,让我们的项目不脱离实际。
我负责整体协调、资源整合(比如尝试联系管理学院申请匿名数据支持)以及最终演示文稿的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