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明确后,四人立刻投入高速运转。自习室的灯光常常亮至深夜,键盘敲击声、激烈讨论声、白板笔的沙沙声交织成一曲奋斗的交响乐。
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张涛在数据获取上遇到了权限障碍,一度焦躁;苏小蕊在将复杂模型简化表述时感到棘手;李壮的实地调研则吃了不少闭门羹,情绪有些低落。
在一次进度检查会上,气氛略显沉闷。王哲感受到了团队的疲惫和挫折感。他没有指责,而是分享了模拟盘决赛最后一周的经历:“记得我们面对那个真假难辨的消息时吗?比现在更不确定,压力更大。但我们顶住了,因为我们相信彼此,也相信我们的方法。这次也一样,困难是预料之中的。涛哥,数据问题我们一起想办法找替代方案;小蕊,模型简化我可以帮你一起梳理;壮哥,吃闭门羹是市场调研的常态,你的每一条记录都很有价值。”他再次运用超感,传递着镇定与信心,“我们的目标不是创造一个完美无缺的商业产品,而是在这个过程中,证明我们是一个能打硬仗、能出成果的团队。这本身,就是科技节上最有力的展示。”
校园科技节对于王哲团队而言,象征着一座关键的“桥梁”。一座从虚拟的模拟交易通往真实问题解决的桥梁,从封闭的团队协作走向公开舞台展示的桥梁,也是从学生思维迈向创业者思维的桥梁。他们的自习室,则像一个微型的“孵化器”,不仅孵化着一个名为“校园商业智能分析平台”的项目创意,更在孵化着他们的梦想、能力和愈发牢固的伙伴关系。
·对王哲:这是其领导力从内部决策向外部拓展的试炼场。他需要协调的不仅是团队内部,还要应对外部环境(学校、潜在合作伙伴),是战略眼光和资源整合能力的综合提升。
·对李壮:提供了一个将冲劲转化为有效行动和沟通能力的渠道。实地调研磨练其耐性和技巧,项目展示则能满足其表现欲和获得认可的渴望。
·对苏小蕊:挑战在于将学术化的模型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呈现,锻炼其沟通和将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能力,使其专业性更具实用价值。
·对张涛:促使他的技术能力面向具体应用场景进行优化和产品化,而不仅仅是个人工具的开发,理解技术如何服务于用户需求。
·对团队整体:这是一次从“投资分析”单一维度向“科技创新项目”多维能力的战略拓展,检验团队能否将核心能力成功迁移,是团队成长和进化的重要一步。
在项目计划书初稿完成,团队略显疲惫的夜晚,王哲看着共同努力的成果,对大家说:“《诗经·大雅》有云:‘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意思是,周朝虽然是古老的邦国,但其使命在于不断革新。我们团队的基础源于模拟盘,但我们的使命不应止步于此。这次科技节,就是我们的‘维新’之始。让我们一起,把这个新任务完成好。”引用古典指明了承前启新的意义,为团队注入了文化底蕴和精神动力。
王哲的规划,如同一位系统架构师,为团队勾勒出清晰的“技术栈”和“产品路线图”。李壮的市场调研,则像是“前端需求采集”,为冰冷的代码注入真实世界的温度。苏小蕊的计划书,是项目的“技术白皮书”和“商业逻辑论证”,确保其立论坚实。张涛的编程,则是构筑项目“底层基础设施”和“核心算法引擎”的关键。四人的工作环环相扣,紧密协同。
在截止日期的最后一个小时,他们终于将精心打磨的项目计划书和初步原型演示视频上传至科技节官方报名系统。点击“提交”按钮的瞬间,四人长舒一口气,相视一笑,眼中充满了疲惫,但更多的是期待和一种共同完成挑战的成就感。
窗外,校园华灯初上,充满了宁静与活力。科技节就像远处一盏被点亮的明灯,吸引着他们前往。无论结果如何,他们已经迈出了从理论到实践、从内部磨合到外部展示的关键一步。新的挑战序幕,即将拉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