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哲沉默地听着,感受着团队成员中翻涌的愤怒、委屈和一丝不易察觉的慌乱。他抬手制止了李壮冲动的提议:“对质正中了对方下怀,他会矢口否认,反而显得我们心虚气躁。”
王哲走到白板前,目光锐利,思路清晰:
“高远这一手,很狡猾。他的策略不是正面对抗,而是心理战和舆论战。
第一,攻击我们的技术信誉:这是我们的立身之本。他选择‘稳定性’和‘架构’作为突破口,因为这是初创项目最常见的软肋,也最难在短时间内自证清白。
第二,质疑我们的动机:用‘急功近利’、‘影响学业’来模糊焦点,试图在一些重视学术传统的老师那里给我们打上负面标签。
第三,时机选择狠辣:在科技节这个关键节点前释放,最大程度干扰我们的备赛心态,并可能影响评委的先入之见。
我们的应对策略也必须是多维的:
1. 核心层面(张涛、苏小蕊):继续深度优化系统和演示流程,确保万无一失。用无可挑剔的技术表现,是粉碎流言最有力的武器。准备一份简洁的技术要点说明,必要时可做澄清。
2. 沟通层面(李壮、我):李壮,你人脉广,用你的方式,在合适的场合(比如和信任的朋友、感兴趣的同学),自然、不经意地透露我们项目的最新进展和扎实成果,用事实对冲流言,但切忌主动提起和高远的矛盾。我负责与对我们表示过关注的教授和评委进行必要的事先沟通,主动介绍项目进展,姿态要诚恳。
3. 心态层面(全体):最重要的是不受干扰。对方希望我们自乱阵脚。我们偏要更加专注、更加团结。流言是阴影,但真正的光芒来自我们自身的实力和展示。”
王哲尝试运用超感能力,去感知校园舆论场中那些细微的波动。他并非能听到具体言论,而是能捕捉到一种弥漫的、针对他们团队的“疑虑场”和“审视感”。这种感知让他对流言的扩散范围和有影响力人群的关注点有了更直观的把握。同时,他更加有意识地在团队内部扮演“情绪锚”的角色。当李壮怒气难平,当苏小蕊陷入过度分析,当张涛信心受挫时,王哲便通过坚定的语气、清晰的决策和自身沉稳的能量场,将他们“拉回”专注和冷静的状态,如同在风浪中稳定船身的压舱石。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