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言很快显现了威力。一位原本对“瞬忆”项目表示出投资兴趣的校外天使投资人,通过中间人传来口信,表示“需要再观察一下技术的成熟度”。同时,团队在布置展台时,也隐约感受到一些来自其他参赛团队或旁观者异样的目光和窃窃私语。
李壮按照王哲的策略,在与其他社团朋友交流时,积极展示项目获得的新数据和小范围测试的成功案例。苏小蕊和张涛则对演示流程做了更苛刻的压力测试,确保每个环节都如钟表般精准。王哲则主动约见了一位对创新教育颇为支持的副院长,坦诚地汇报了项目进展与面临的挑战,赢得了理解和支持。
这段日子,团队每个人都承受着额外的心理压力。李壮需要克制住与人争辩的冲动;苏小蕊在严谨之外,更要表现出从容;张涛则必须克服因被质疑而产生的技术上的畏缩感。但在共同应对危机的过程中,一种更深的纽带也在悄然加固。当李壮听到有人私下议论时,会忍不住用他粗犷的方式维护团队;苏小蕊会默默帮张涛整理好最容易出错的演示数据备份;张涛则在深夜调试时,会为熬夜陪伴的王哲倒上一杯热茶。外部的暗流,反而激发出团队内部更坚实的凝聚力。
科技节前这段被流言笼罩的时期,如同“风暴前的宁静”,表面平静下压抑着紧张的能量。而这场来自对手的暗算,对王哲团队而言,无异于一次意外的“淬火”。高温(压力)与急速冷却(应对),要么使材料碎裂,要么使其变得更加坚硬、锋利。他们正在经历成为一支真正能打硬仗的团队所必须的淬炼。
· 对王哲团队:是一次严峻的外部挑战考验,锻炼了其抗压能力、危机公关能力和心态稳定性,团队凝聚力通过共渡难关得到加强。
· 对高远:暴露了其性格中不甘失败、精于算计的一面,其行为虽带来短期干扰,也可能损及其长远声誉。
· 对校园生态:折射出早期学生创业圈内不可避免的竞争复杂性,不仅是理念和技术的竞争,有时也掺杂着人际和手段的较量。
· 对故事走向:为科技节的正面对决埋下了更深的伏笔,提升了戏剧张力,使得王哲团队的最终展示更具挑战性和证明意味。
在一次团队士气略显低沉时,王哲对大家说:“《孙子兵法》云:‘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意思是,善于打仗的人,先要做到自己不可战胜,然后等待战胜敌人的机会。不可战胜在于我们自己(做好充分准备),能否战胜对手在于对方是否犯错。现在,流言是‘敌’之动作,但我们‘不可胜’之根基,在于我们项目本身的扎实。做好自己,静待时机。”这番引用,赋予了当前困境以战略视角,有效提升了团队的格局和定力。
高远的策略,是一种典型的非对称攻击和心理威慑,旨在制造认知不确定性和声誉风险。王哲的应对,则体现了危机管理中的核心坚守(技术为本)、主动沟通和心态维稳原则,是一场信息环境的争夺战。
科技节开幕的前夜,王哲团队最后一次检查了演示设备和资料。自习室内灯火通明,却异常安静。流言的暗涌未能撼动他们的核心准备,反而像磨刀石一样,将他们的意志磨砺得更加锋利。窗外,科技节的展台在夜色中静默矗立,仿佛巨大的擂台。明天,那里将不仅是展示创想的舞台,更将成为无声较量与正面验证的战场。四人相视无言,目光中却传递着同样的决心:用最耀眼的表现,让一切阴霾不攻自破。